疑问一:剃发令真的是汉人提议的?
当清兵入关之后,发布了强制汉人剃发、梳辫子的命令,不从者将被处死。这条命令非常严厉,意味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很多人以为这是满清的决定,然而,真相却令人大吃一惊:最初积极推动这一政策的,竟然不是满清人,而是一个汉族人——孙之獬。
孙之獬是山东淄博人,曾是明朝的高官。在清兵入关后,他选择投降,剃发梳辫,带着全家效忠满清。当时,虽然不少明朝的遗臣投降了满清,但像孙之獬这样,主动剃发表示忠诚的却并不多。事实上,他对满清的讨好行为,甚至让其他的降臣都觉得他太过低三下四。
孙之獬不仅自己剃发,还多次劝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要求强行推行剃发令。他曾说:“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意思是说,汉人依然留着明朝的发型,这样不但显示满清未完全征服中国,反而是中国主宰了满清。
多尔衮听后大受刺激,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决定在1645年下令汉人必须剃发留辫子。命令一出,许多人反抗,被杀害者不计其数。为了逃避被处死,许多汉人强忍泪水,乖乖剃发。
然而,孙之獬虽然在满清政府中得到了许多权力,但也因为官场腐败、徇私乱政,被撤职回到故乡。仅仅一年后,山东淄博起义反清,愤怒的淄博百姓将孙之獬抓住并杀害,最终以惨死街头告终。
疑问二:军机处是什么?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它直接听命于皇帝,处理军政事务。但它是怎么来的呢?
雍正皇帝在位时,觉得朝廷传统的决策方式效率太低。清朝的传统机构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六部,都需要时间反复讨论,这样就无法保证及时高效地做出决策。特别是他要征讨准噶尔汗国时,雍正需要高度保密,而传统的议政方式很容易泄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雍正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军机处。雍正从各个部门挑选出他信任的亲信,设立了一个高效的决策团队,直接在他寝宫附近办公,随时可以商讨并出台政策。这个“贴身办公室”,最初叫“军需处”,后来改为“军机处”,专门处理军事和政务事务。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雍正帝的集权加强,使皇帝对军政事务有了更直接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死后,后来的皇帝们也效仿建立和重用军机处,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疑问三:朝鲜曾经反清复明?
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朝鲜曾经有一个国王,曾暗中策划过“反清复明”的行动。他就是朝鲜的孝宗李淏。
当清兵入关并取代了明朝后,李淏继位成为朝鲜国王。由于李淏的父亲曾被迫向清朝皇帝下跪,而李淏本人也曾被软禁在满洲,所以他对清朝心怀敌意。在他心里,大明帝国对朝鲜恩重如山,而大清不过是一个外来的占领者。他希望有朝一日,朝鲜能够起兵“反清复明”。
李淏的计划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确实着手准备了。为了反清复明,他开始秘密扩军,训练精兵,并计划着一旦有机会,就立即起兵。李淏甚至准备好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朝鲜的许多被掳百姓,也许会成为反清的内应。
他在朝鲜史上留下了一段激烈的言辞:“我在等待一个反清复明的机会,准备好十万精兵,等到清朝的内乱爆发时,我就出其不意,直接进攻山海关,召集所有忠于大明的义士。”
然而,李淏的计划最终失败。1650年,为了隐瞒自己的意图,他向清朝递交了一份报告,声称要防范日本的攻击,这其实是借口,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军事准备。但清朝很快发现了朝鲜的意图,发觉李淏扩军并不是为了防备日本,而是谋划反清。
清朝的回应是严厉的,李淏被斥责为图谋不轨,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彻底暴露。最终,由于财政困难和内部压力,李淏的计划无法继续下去。1659年,李淏突然病逝,朝鲜的“反清复明”梦想也随之破灭,没人再提起。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残酷。
下一篇:今古齐观 | 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