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成功登上皇位,然而,许多参与政变的功臣们,最终都遭遇了悲惨的结局。比如刘幽求死于被贬途中,王琚流亡了三十年依然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姜皎在流放途中遭受了杖刑致死。而本文的主人公王毛仲,也未能幸免,他在零陵被赐死。
王毛仲的结局令人难以预料,甚至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事情得从开元十八年说起,那年,王毛仲的“二夫人”李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高兴之余,王毛仲举行了盛大的“洗三”宴,邀请了许多宾客。虽然这孩子不是嫡子,按理说没必要如此张扬,但宴会当日,几乎所有京城的达官贵人都到场了。
原来,王毛仲的“二夫人”李氏有着特殊的身份,她是唐玄宗亲自赐给王毛仲的女人,因此她获得了与王毛仲正妻相同的地位,并被封为“国夫人”。有了皇帝的支持,谁敢不来捧场?
酒宴间,突然一位贵客到来——高力士。他带着皇帝的旨意,前来祝贺并给这位刚出生的孩子赠予五品官衔。这个消息让人咋舌,毕竟,许多官员辛苦一生,也未必能升到五品,然而一个三天大的婴儿居然成为了朝廷的大员。这让人不禁感叹“学得好不如生得好”,古人言不虚。
这本应是喜上加喜的时刻,可王毛仲却显得不太高兴,在高力士面前低声抱怨了一句。没想到,这话传到唐玄宗耳中,激起了他的怒火。究竟王毛仲说了什么?这一点我们暂时先不讨论,接着了解一下王毛仲的背景。
王毛仲的祖籍在高句丽,他的父亲曾担任游击将军,后来因犯罪全家被罚为官府奴隶。李隆基在潞州担任别驾时,偶遇了王毛仲,觉得这个年轻人机智聪慧,便收为自己的侍卫。景龙二年,李隆基回到长安,开始筹划“唐隆政变”,并结交了许多将领,王毛仲也参与其中,与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建立了紧密关系。
李隆基非常高兴,王毛仲不仅为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还替他处理了一些重要事务。李隆基对王毛仲深感信任,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信,并参与了“唐隆政变”的整个过程。尽管王毛仲在政变当天选择逃避,直到事变成功几天后才现身,但李隆基并未因此责怪他,反而仍然赏赐他一个将军的职务,并在不到一年内将他升为三品大将军。
然而,王毛仲并没有因为唐玄宗的宽容而知足。到了“先天政变”时,他为了帮助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得到了更加丰厚的赏赐,成为了二品大将军,还被封为霍国公,并且负责全国的马匹管理,成为了“弼马温”。
虽然“弼马温”这个职称看似有些低微,但实际上却是极为重要的。古代战马被视为战略资源,马匹的管理与现代战争中的军事装备息息相关。王毛仲担任这个职务期间,将全国的马匹养殖规模扩大了近一倍,还成功引进了新的饲养方法和技术,甚至通过出售死马和其他副业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提升了牧民的待遇,防止了腐败现象,使得国家每年能节省大量的饲料费用。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亲自东封泰山时,王毛仲特地带去了几万匹精心培育的马匹,唐玄宗对这一壮丽景象赞不绝口,还加封了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这是唐玄宗四大亲信中唯一的一位外臣。
王毛仲在唐玄宗眼中几乎成了自己的亲兄弟,他的所有儿子也都被授予五品官,并且可以和太子交游。然而,过度的宠爱也让王毛仲逐渐变得骄横。他开始不满于自己的职务,甚至向唐玄宗提出了想要担任兵部尚书的要求。兵部掌管着国家的军队,如果王毛仲真的掌握了这一职位,那么全国的兵力几乎都会落入他手中,唐玄宗显然不能允许这种局面。
在唐玄宗拒绝了他的要求后,王毛仲开始表现出不满,言语中带着怨气。这让唐玄宗心生警惕。此时,高力士再次提醒唐玄宗,王毛仲与许多禁军将领关系密切,部分将领甚至行为不法,公开杀人,这种情况很可能引发大祸。
高力士的提醒显然不无道理,唐玄宗开始重新审视王毛仲的所作所为。王毛仲曾多次侮辱高力士等宦官,视他们如无物,这无疑让高力士积怨已久。尽管如此,唐玄宗依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想通过温和的方式来感化王毛仲。可是,王毛仲却并不领情,反而愈发张扬。他甚至在儿子被赐予五品官衔时,公开表示不满,认为自己的儿子应该得到更高的官职。
这一系列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唐玄宗,最终导致了王毛仲的陨落。通过高力士的报告,唐玄宗得知王毛仲私下向太原少尹索取兵甲,认为这已经是叛国之举。于是,唐玄宗决定行动,在开元十九年,突然将王毛仲抓捕,并将他贬为瀼州别驾。几个月后,唐玄宗通过密旨将他杀害,结束了他辉煌却短暂的政治生涯。
从王毛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功臣难全”的道理。在古代帝王的权力中,许多功臣最终的命运都难逃被抛弃或被清除的结局。而王毛仲的悲剧,或许正是源自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过于自负,最终惹怒了皇帝。如果唐玄宗当初没有给予他那么多恩宠,也许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