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陈熙教授在《南方人口》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观点:许多人心中向往的“儿孙满堂”的理想家庭并不常见,实际上,“绝嗣”才是更普遍的现象。
在清朝的267年历史中,只有13.61%的人能够传承后代。尽管人口总数逐年增加,绝嗣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提到“绝嗣”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似乎这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但回顾历史,实际上许多家族早已断绝了后代,彻底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所存在的这些人,包括你我,背后可能都有着一些有钱或有影响力的祖先,因为正是他们的基因得以传承,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存在。
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那些未能生存下来的人,连同他们的基因一同被淘汰;而能活下来的,才能将基因延续下去。
人口增长与绝嗣现象的关系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果只有13.61%的人能够有后代,那为什么人口还会增长得如此之快呢?陈熙解释道,实际上,人口中数量最多的10%支脉,占据了总人口的62.72%。也就是说,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延续后代,但他们的后代在几代之后会迅速繁衍,从而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由于繁衍是几何倍数增长的过程,少数人一旦开始繁衍,后代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假设一个家庭从2个孩子开始,每一代生2个孩子。2的平方是4,2的三次方是8。继续下去,2的30次方已经达到了10亿。这是几何增长的威力。而富人往往不仅生育2个孩子,他们可能生得更多,甚至还有私生子。古今中外,富裕家庭多子多福并不罕见。
贫富更替与“二八法则”
富人们生了很多孩子,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并不都保持富贵呢?就像现代的某些底层家庭,曾祖父或祖父富有、有能力,但到了这一代,孩子们却变得贫穷,甚至连找到合适的伴侣都难。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很简单:资源是有限的。当富裕家庭的后代数量增多时,家族内部也会出现竞争,竞争失败的那些人可能就会掉到社会的底层,从富人变成普通人甚至穷人。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社会中大约20%的人是精英,80%的人则是普通人。举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可能有10个孩子,其中2个可能成为精英,而其他8个则变成普通人,甚至可能跌入底层。如果这8个普通人也生了孩子,而这2个精英却依旧有多子多福,那“二八法则”依然适用,结果就是这些富有家族的后代仍然面临着社会底层化的风险。
其实,所有的财富、资源分配的模式,都遵循着这个法则:你作为老板,雇佣了大量的底层劳动者,他们的工作使得你赚得更多,而这些普通劳动者为你的家族创造了更多财富。换句话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人则成为推动财富流转的力量。
内卷与现代社会的竞争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结婚、生育难题,实际上也与上述问题息息相关。资源有限,人却越来越多,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普通人难以脱颖而出,逐渐被淘汰。
比如,每年高考的激烈竞争,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名校。绝大多数人可能只能选择二本、三本甚至大专。同样,婚姻和生育也是如此。那些有能力的人拥有更多选择,而没有能力的人则只能在竞争中失败,最终失去了配偶的机会,甚至无法独立生活。
这种现象可以视为社会的“内卷”。每个人都在为了有限的资源而拼搏,但最能获益的往往不是普通人,而是拥有资源的精英或老板。即使普通人最终无法维持自己的血脉延续,他们的老板依然有无数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也有可能继续掌控财富和资源。
穷富更替的循环
所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穷人家庭的第二代不能继续生育时,第三代就会彻底消失;而富人家庭如果第二代因为败家、能力不足等原因,家族财富丧失,他们也会逐渐从富人变为普通人。千百年来,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无法逃脱这种“贫富更替”的循环。
因此,绝嗣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许多家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陈熙教授的观点也许让人觉得很现实:传宗接代是许多人的理想,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终究,社会中的一些人因为贫穷、失去竞争力等原因,最终沦为家庭的“最后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