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辕门到行辕:战时中国“移动中枢”的权力真空
居延汉简中见“行在”字样,意指临时中枢;辕门为军营之门,令出于此。晚近的“行辕”,沿袭古意,却装不下近代军政的权力体量。
昆明行辕名义统滇黔,龙云兼主任。1945年改制,协调绥靖公署与战区,但兵权仍系南京;龙云的疆界,被电令与经费锁死。
北平行辕驻中南海,李宗仁统华北五省三市,辖十一、十二战区与绥靖公署。机关却直听中央,行辕成“最高而不总”的枢纽。1948年李任副总统后裁撤,并入华北剿总。
广州行辕接收日占区、整编伪军、维持治安,下辖第二方面军与广东绥靖公署,统筹粤桂湘赣。机构三改(行营—绥靖—撤销),兵权集中于陈诚系统,张发奎权名分离。
东南行辕战时由顾祝同主持,横跨第三、第七、第九战区,统二十三、二十五集团军。胜利后随战区撤销,临时中枢回归条块。
成都行辕(1938)兼军政后方建设,张群、贺国光代行主持,配合“川康经济建设计划”。抗战后弱化,1946撤销;西昌行辕(1939)则用以钤制刘文辉与龙云,屯垦、补训并行,1949定为“反攻”据点而终结。
东北行辕前身为委员长东北行营,熊式辉、陈诚先后主政,设政务委、经济委、作战情报补给诸处。苏军撤离后,国军“困守点线”,1948并入东北剿总,行辕名存实亡。
武汉行辕由第六战区改组(1946),程潜任主任,辖豫南、鄂、湘、赣,召开绥靖会议针对中原军区作战。随后边缘化并裁撤。
史家辩论的焦点在“权力能否下沉”。《国民政府公报》与《蒋中正日记》互证,电报屡见掣肘语:李宗仁致南京电称“北平行辕名权不相副,诸军仍受剿总节制”;陈诚复蒋电谓“东北政务当军政合一,毋致掣肘”。市井亦有谣谚:“官署多如云,兵权在南京。”
器物与制度相互照鉴:古代辕门令出一统,近代行辕却被财政、交通与战区并行体系切割。与罗马军团的praetorium、奥斯曼的ordu相比,中国行辕更像行政协调台,而非战役决断室。
不以好恶立:档案链条指向同一症结——条块分割与中央集权并置,使行辕成为“移动而不统”的中枢。钱穆有言“制度之失,常起于名实不副”,此处尤然。读者不妨分享你所关注的另一处行营或绥靖公署的史料线索,看权力如何在地图与文书间游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