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统治依赖于一群被称为“良家子”的人。无论男女,只要年满成年,他们就可以分到土地。分到的土地分为“露田”和“永业田”两种,露田在死后归国家,永业田则可以继承下去。根据法律,每年都会重新分配土地,但由于地方官员想节省麻烦,实际上很少重新分配。随着人口增多,到武则天时期,土地几乎分配完了,而且大地主的土地不断兼并。新成年的良家子虽然名义上有土地,但实际上却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只能当奴婢或佃户。然而,他们依然要履行义务,缴纳赋税、徭役和兵役。
当时,朝廷为筹措兵员,号召百姓参军,许多人为避免服兵役,甚至割掉一根手指。唐玄宗初期,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部分大族被清除,缓解了土地矛盾。然而到了唐玄宗中期,土地问题再次严重,尤其是在关中地区,朝廷无力征税,只能加重河北地区的税收负担。而基于良家子的军队也无法再招募到足够的兵员,想要对外扩张,只能把军政大权交给地方的节度使。此时,朝廷应该进行战略收缩,减轻军事开支,整顿内政,以缓解财政压力。
大唐的衰弱,与武周破坏了均田制和府兵制有很大关系。均田制本来是为了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让百姓都能耕种土地,但随着制度的崩塌,许多人失去了土地。虽然很多人批评节度使制度和募兵制,认为它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节度使制度实际上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避免了对百姓的过度剥削。问题在于,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如果没有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变,大唐最终也会衰弱,其根本原因就是百姓的不满情绪。
河北地区在大唐时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天宝年间,这里贡献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粮食税收。这也意味着,河北的百姓要承担非常沉重的负担,辛苦耕种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政府。而这些粮食要经过长途运输,送到洛阳,再转运到关中。河北百姓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运走,自己却没有剩余,心中自然不满。与此同时,当地的官员和军人也感到不满,虽然粮食来自他们的土地,但却要优先供给外地。这样,河北的社会矛盾加剧,百姓愤怒,地方官员不满。
节度使的设置和安禄山的叛变,不能完全归咎于玄宗。唐朝自始至终都有使用外族兵力的传统,能够对外发动进攻时还好,到了唐玄宗时期,外族兵力主要用于防守。设立节度使是因为当时通讯和运输条件有限,地方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而外族将领的使用,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此时,外族将领的力量成了导火线,最终爆发了叛乱。
唐朝的问题,与汉朝类似,源于地方行政结构的缺陷。汉朝的州制和唐朝的道制都说明,地方应该有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但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唐玄宗,都未能成功建立这一层次的行政体制。由于贵族政治的影响,郡县之上不便建立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直到宋朝才真正建立了地方三级行政制度,藩镇的现象才得以遏制。从此,地方再也不可能出现像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