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事实上,朝廷曾多次有机会提前结束这场动乱,但由于唐玄宗和唐肃宗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这些机会都被错失了。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个例子是邺城之战。唐朝出动了号称60万的大军,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却被史思明的5万叛军打败。这一失败带来的是一连串的灾难,河北再次沦陷,洛阳也在短短时间内被叛军攻占。战争因此被拖延了四年。
在邺城之战前,安庆绪和他的部队从陕州一路撤退到了河北,而其他叛军将领也纷纷退守河北和幽州。尽管叛军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内讧,安庆绪被张通儒煽动,杀害了蔡希德和武令珣,导致更多叛军士兵逃亡。史思明原本盘踞在幽州,但在部下的建议下,他决定投降唐朝,并计划联合唐军反攻安庆绪。
到了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下令发起最终的攻势,围剿安庆绪,誓要平定这场叛乱。这场战斗阵容强大,唐军联合了九大节度使,总兵力超过20万,号称60万。战斗的起初阶段,唐军先行渡过黄河,迅速在卫州大败叛军7万。安庆绪随即放弃了卫州并逃入邺城。
随着围困邺城的四个月过去,城内粮食耗尽,甚至连老鼠都能卖到高价。就在唐军即将攻破城池时,史思明突然反叛,带着13万大军来增援安庆绪。这一变故让战局发生了意外的转折。尽管唐军依然占据优势,接下来的情况却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唐军的九大节度使突然失去了战斗力,最终被史思明的5万叛军打得溃不成军。
历史记载解释说,当时刮起了“妖风”,唐军无法站稳脚跟,不得不撤退,而史思明趁机反击,彻底击溃了唐军。然而,所谓“妖风”其实掩盖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唐肃宗的决策失误。史思明的反叛打破了原本已经占优的局势,如果没有史思明的插手,邺城很可能早已被攻陷。
为什么史思明会反叛?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唐肃宗的处理不当。史思明投降唐朝,主要是因为唐军的压力使得他无法继续与安庆绪为伍,但唐朝没有充分利用史思明投降后的局势,反而疏于管理,使得史思明最终反叛。李光弼早就警告过,史思明迟早会重新反叛,唐肃宗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这一战略错误。
处理史思明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先稳住局势,等安庆绪被消灭后,再集中力量去逼迫史思明投降。可唐肃宗却选择了一个极为糟糕的方案,试图通过内部分裂来瓦解史思明的力量,利用乌承恩和阿史那承庆作为内应。结果,史思明不仅识破了这一阴谋,还将那些人全都处死。
事态进一步恶化,唐肃宗派使者前往幽州,希望通过安抚的方式稳住局势。但这种做法显然已经太晚,史思明早已心生叛意。唐肃宗未能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最终导致了史思明在河北战场上的反叛。
本来,史思明在河北的驻扎应该是唐军的外援,但在唐肃宗的一系列错误决策下,史思明反而成了唐朝的内患。史思明并没有立刻支援安庆绪,而是占领魏州建立大本营,等着时机来临。与此同时,唐军内部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方节度使之间互相掣肘,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场战争的失利,最大的问题在于指挥体系的混乱。唐肃宗过于轻视郭子仪的作用,将他排除在决策之外,试图通过鱼朝恩来控制战局。但事实上,鱼朝恩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指挥军队,这让整个战争陷入混乱。郭子仪被排除在外,最终成为了背锅的人,而他手下的朔方军则被无理调动,最终丧失了战斗力。
总结来看,唐肃宗的几次失误,让大唐错失了结束安史之乱的机会。无论是对史思明的疏忽大意,还是对内部分裂的错误判断,最终都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并让大唐的辉煌彻底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