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国
10月15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在一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纪念活动上回忆说,父亲是一个忠诚纯正的人,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国青年通过海内外求索、学有所成,然后回国参加建设,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天,中共青海省海北州委、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在北京组织了一场原青海221基地职工访谈活动。邓志平回忆,他父亲1958年调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负责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当时是“白手起家”。
据邓志平回忆,当年氢弹研制有了理论突破后,为了加快计算,邓稼先和同事连轴转工作,晚上都是在计算机机房的地板上和衣而卧,有时是通宵工作。
他说,父亲总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去做,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关键的岗位”。开展核试验时,核装置是运到场地后才插雷管,这时要求操作人员特别小心。邓稼先经常是无言地站在操作人员身后,稳定人心。
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右)在10月15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纪念活动中。
邓稼先一生到现场参加过15次核试验,最后一次是1984年12月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子弹原理试验。邓志平说,此时,父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虚弱到行走几步都要警卫员搀扶。
“他身体为什么一下就这么差?因为有一次试验事故对他打击很大。”邓志平说,在20世纪70年代一次核试验中,倒计时后,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大家都关注核弹去了哪里。“为了弄清是化学爆炸还是核爆炸,我父亲决定亲自去查看现场,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邓志平说,当时带队的国防科工委领导陈彬说得非常感人,“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邓稼先没有听从劝导,仍然乘车去了爆炸区域,边走边找,找到了碎弹片和弹坑,知道没有发生核爆炸。后来才知道,原因是核弹直接落地摔碎,导致试验失败。
“他立即放心了。他向同行的原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说‘平安无事’。”邓志平说。然而,邓稼先的身体并没有“平安无事”,这次去现场,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放射性辐射。几天后他在北京检查身体,发现血液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
1985年10月,邓稼先因患直肠癌住院治疗,到1986年3月,癌细胞转移明显加快,他的身体疼痛剧烈。邓志平说,父亲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病房中和同事反复商讨,最后由他和于敏一起,在1986年4月联合署名,给中央写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书,得到批准,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