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萧何的善终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最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他的聪明、谦逊和适时的应对。事实上,在西汉建立后,刘邦曾多次考虑过处决萧何,但由于种种原因,萧何最终得以善终。
首先,萧何深谙人情世故,他能保持低调,懂得如何让刘邦放心,这也是他能够保持自己位置的重要原因。萧何虽没有野心,但却足智多谋,甚至为了让刘邦安心,他主动承担责任,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做法让刘邦逐渐对他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此外,萧何和刘邦年龄相近,刘邦去世后,萧何也不可能持续长时间掌权,因此没有形成威胁。与此同时,刘邦的妻子吕后和一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也让萧何的威胁相对较小。刘邦虽然对萧何有些戒心,但在刘邦去世前,刘邦依然需要萧何辅佐自己的儿子,因此他最终决定放过萧何。
回到汉朝初立的时期,萧何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刘邦的极高赏识。汉朝建立后的分封中,萧何名列第一,这令许多武将感到不满,尤其是像曹参这样的猛将。许多武将认为,自己立下了更多战功,应该得到更高的荣誉。但是,刘邦通过一个比喻坚定了萧何的位置。他将萧何比作“猎物的指挥者”,认为虽然武将拼命打猎,但决定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后方指挥的人,也就是萧何。
刘邦的这一话语让萧何的地位无可动摇。而分封后,萧何不仅自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甚至萧家其他成员也受到了优待。萧何也因此获得了“剑履上朝”的特殊待遇,这种待遇后世的权臣纷纷效仿。
然而,在得到荣耀的同时,萧何并未因此变得傲慢。汉朝建立后,萧何一直低调行事。他的治国方针也很简单,那就是“少说话,多干活,站好队,不结党”。他特别注重让领导放心。在楚汉战争期间,他一直在后方掌控大局,确保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将自己家族的成员都派往前线,向刘邦展示自己全家人的命运都掌握在刘邦手中。
尽管刘邦对萧何有信任,但他作为皇帝,依然存在对任何人的戒备。为了疏远萧何的影响力,刘邦把他派往关中去建造新都——长安。这个任务虽然看似不重要,但实际上,建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它使得萧何无法再直接参与朝政,也无法继续掌控朝中的人事大权。
刘邦的做法,表面上是为了让萧何远离权力中心,实际上却让刘邦暂时放下了对萧何的疑虑。而在这期间,刘邦更为关注的是那些异姓诸侯王的威胁。由于这些异姓王的势力,才是真正影响汉朝稳定的主要力量,因此刘邦优先要解决的是他们。
在萧何去关中建城的这段时间,刘邦逐渐削弱了异姓王的权力,接着就可以安心把萧何重新调回朝廷。回到中央后,萧何依然保持低调,继续为刘邦效力。
直到刘邦去世前夕,他仍然对萧何充满戒心,尤其是在那次著名的“淮阴侯谋反案”发生后,萧何成功帮助刘邦平定了韩信的叛乱,保护了刘邦的统治。然而,在这次事件后,刘邦对萧何的疑虑更加深重。为了消除对萧何的顾虑,萧何不得不主动让出部分封地,并将自己的财富上交给国库。这样的做法让刘邦对他产生了信任,最终决定放过他。
刘邦去世时,他临终指示,萧何继续辅佐刘盈,做丞相。虽然此时萧何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他已经年老体衰,根本没有篡位的心思。萧何只是安心地辅佐刘盈,继续做他曾经一直做的丞相,直到他因劳累过度去世。
萧何去世后,他的家族继续保持着在西汉的地位,虽然没有再出过杰出的人物,但始终稳定传承。萧何能够善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没有野心,始终做一个“能者”的角色,而且在关键时刻能“知进退”,懂得如何避免成为威胁。
总结来说,萧何能够善终,既得益于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也与他在刘邦去世后合理的身份安排密切相关。他的故事让人感叹,一个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在历史的大浪中,安然渡过风波,最终取得平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