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每位皇帝(除宣统帝外)都有五个不同的称号:名字、年号、庙号、谥号和入葬前的称号。这些称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不能随意混用。如果使用错误,轻则受到批评或处罚,重则可能面临革职甚至惩罚。然而,在影视剧中,皇帝的这些称号常常被混淆,很多观众对此提出了疑问。
第一,名字
皇帝的名字通常由他的父亲或祖父在出生后不久为他取名,并且这个名字会伴随他一生。清朝皇帝遵循满洲的传统,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例如,清太祖的名字是努尔哈赤,清太宗的名字是皇太极,他们的姓氏是爱新觉罗。入关后,顺治帝开始用满语为皇子取名,并将其音译成汉字,比如“玄烨”。到了康熙年间,皇帝规定皇子和皇孙的名字要有特定的结构,皇子的名字第一个字代表排行,第二个字则使用相同偏旁。例如,皇子们的名字,如皇太子胤礽,四子胤禛,皇孙则是弘历(后来的乾隆),弘皙等。
在明清时代,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提及的,尤其是清朝皇帝的名字一旦登基后必须避讳。任何带有皇帝名字的字或音都不能使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避讳规定。
第二,年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方式,中国古代通常使用干支纪年,如甲午、己巳等,但由于干支纪年每60年就会重复,容易产生混淆,皇帝便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比如我们熟知的永乐、崇祯、康熙、雍正和乾隆等都是年号,而不是皇帝的名字。康熙帝的年号“康熙”与其名字“玄烨”不同,大家常常混淆这一点。在清朝,共有13个年号(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
例如,在明朝万历皇帝去世后,继任的泰昌帝在一年内即去世,接着是天启帝。如何记录这一年呢?经过讨论,决定将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前记作万历四十八年,而八月以后的则按泰昌元年和天启元年计算。
第三,庙号
庙号是皇帝去世后,由后人给予的尊号,用来祭祀并追尊。庙号通常在皇帝死后才有,比如康熙帝的庙号是“圣祖”,雍正帝是“世宗”,乾隆帝是“高宗”。值得注意的是,宣统帝由于清朝在他去世后即灭亡,所以没有庙号。此外,庙号在皇帝生前是不能使用的,影视剧中若让皇帝活着时使用庙号,便是错误的。
第四,谥号
谥号是皇帝去世后,由继任皇帝为他评定的称号,带有评价意义。比如,努尔哈赤的谥号是“高”,皇太极的谥号是“文”,康熙帝的谥号是“仁”,雍正帝的谥号是“宪”,乾隆帝的谥号是“纯”。宣统帝没有谥号。
清朝皇帝的庙号和谥号通常在正式的册文中全称使用。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有29个字,这是清朝皇帝中最长的称号。这些字中,庙号“太祖”和谥号“高”是独特的。
第五,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是指皇帝去世后,在葬礼之前所使用的称号。有人误以为皇帝外出巡游时也称“大行皇帝”,但这是错误的。新皇帝登基后,去世的皇帝在葬礼上正式被称为“大行皇帝”,之后才会称其庙号和谥号,如康熙帝会被称为“圣祖仁皇帝”,雍正帝为“世宗宪皇帝”,乾隆帝为“高宗纯皇帝”。
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些皇帝的称号逐渐成为历史遗物,但它们依然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辨别文物的真伪及准确理解历史。比如,康熙帝的名字“玄烨”中,“玄”字的偏旁如果缺少末笔,就说明这是康熙时期的著作或版本,不可能是明代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