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雀山汉简到AUKUS:岛屿防卫神话与“72小时重创”的冷审
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号(M1)出土《孙子》简本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把口号换成时钟,并不等于拥有谋与交。把台岛变成“地狱景观”,听上去像战术创意,落到器物、兵站与社会组织,问题立起。
岛屿防卫先问产业与兵站。睡虎地秦简十一号墓(M11)《法律答问》记军器归府、不许擅市,体现“器具与法度并重”。明代海防档案亦反复强调“舟师与饷道为要”(见《明史·兵志》)。没有持续产能与稳固输送,所谓“非对称”只剩单件昂贵耗材。
今天的政策文本更直白。2021年AUKUS联合声明将澳海军战略转向核潜艇与远程威慑;台当局则在2023防务报告书宣布自2024年起义务役期延长至一年,以弥补后备兵源缺口。制度在动,但产业与兵站的底层约束未解:美方对台军售积压多年,公开统计显示未交付案额长期维持高位,乌克兰与中东战区的弹药优先配给使交货节奏继续放缓。巡飞弹、无人机单价高且一次性消耗,采购账面迅速膨胀,补给与训练周期却难以同步。
“全民动员”并非的能力。居延汉简所见边塞烽燧与值守,是道路、粮仓、编制的总和;罗马帝国的纵深防御倚赖军路与堡垒网络,而非散布的小装具。把巷战与地雷当作主轴,意味着漫长的兵站线与物资周转——这恰恰是现代化联合作战最擅长压制的环节:电子战抑制通信,无人系统反制无人系统,远程火力切断补给节点。
历史上的“焦土”多不敌综合体系。日本1945年的“本土决战”在工业与空域双重失守下徒有动员名册;明中后期海防屡遭倭患,最终靠粮饷整顿与舟师重建才缓过气。曾国藩致李鸿章书言:“军以饷为重,饷足则士心安。”将此句置于今日岛屿防卫语境,更像一条冷冰的计量标准:钱、工、训、运要同时达标,才谈得上战法。
军事地理也不容忽视。台海最窄百余公里,制空制海与制电频一体化打击,先天压缩了岛内“分布式抵抗”的回旋。若以“72小时重创”为目标,必须有可验证的战损评估、补给阈值与反击窗口;而演训场长期偏重“模拟脚本”,兵员与预备役训练时数、弹药实投量难与之匹配,这正是专家所质疑的战术门槛。
澳前总理在台北的倡议,折射的是政治舞台的光线,而非兵站仓库的灯。将昂贵的体系化装备换成“小而多”,并不能绕开产能、交付与训练三道槛;把口号推向“72小时”,更需要拿出器物序列、补给清单与组织表,而不是把困境外包给军火公司或盟友声明。
银雀山汉简的那句老话仍然有效:伐谋与伐交在前,伐兵与攻城在后。没有产业与兵站的谋与交,战术想象就会在交付周期里慢慢退色。读者不妨分享你最关注的岛屿防卫案例——加里波利、马其顿海上封锁、或东亚近世海防——哪些成功与失败,最能为今天的“72小时”提供一条可量化的参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