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8年2月赵尔丰开始担任西藏驻藏大臣起,他便踏上了长达六年的征战道路。这一时期,英国开始干涉西藏事务,同时,西藏的高层管理人员从反英势力转变为亲英势力。在这种背景下,赵尔丰开始对西藏展开攻势,历时六年才最终将西藏收复,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尽管他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个人英勇,但同时,他也过于相信清政府,甚至将武器对准了爱国人民。西藏事务平息后,他被调任四川总督,却因种种原因引发了悲剧性的成都血案。
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一职时,正是清朝的末期。此前,他的兄长赵尔巽担任四川总督,但因调任东三省,便把总督大印交给了赵尔丰。这种兄弟交替执政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早在李鸿章兄弟之间也曾发生过,反映了地方官员势力的日益壮大和清朝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当赵尔丰接管四川时,清政府的寿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地方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在保路运动的风头日益强劲的情况下,赵尔丰几乎陷入了漩涡之中。
辛丑条约后,列强纷纷入侵中国,清朝战败需要赔偿大量赔款。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财政困窘,官员未能按时缴纳税款,民众生活困苦,国库的银子早已所剩无几。为了应对列强的压力,清政府决定将全国的铁路收归国有,以此抵押欠款,换取短期的资金支持。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了“铁路国有”的政策,宣布全国铁路干路由国家收回。这个政策引起了成都立宪派的强烈反对,但清政府并未改变决定,强行推行了这一计划。
铁路国有政策发布后,保路运动迅速蔓延。6月17日,成都的绅商在岳府街成立了保路同志会,誓死捍卫铁路自主权。保路风潮很快从成都扩展到全川,四川局势异常紧张。面对日益激烈的抗议,清政府向四川总督赵尔丰下达了镇压保路运动的命令。赵尔丰虽然不同意这一政策,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上命,压制了人民的反抗。他在保路运动中成为清政府的“利剑”,在9月7日成功捕获了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并屠杀了30多名请愿民众,制造了惨烈的“成都血案”。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响,赵尔丰也因此被称为“赵屠夫”。清政府不仅未对赵尔丰给予任何保护,反而在事发后迅速撤掉了他的四川总督职务。赵尔丰对保路运动中的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导致了各界对他的强烈谴责,认为他是清政府的走狗。然而,在他卸任后,赵尔丰的命运并未结束,反而继续陷入了更大的政治漩涡。
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朝政府,并成立了军政府。然而,四川局势并不稳定,1911年12月6日,军队发生了哗变。赵尔丰虽然年事已高,但由于在地方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士绅们推举他出来安抚军心。然而,四川军政部长尹昌衡对赵尔丰充满疑虑,怀疑他与哗变有关,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将赵尔丰逮捕,并最终将其处决在皇城“明远楼”。
赵尔丰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争议。尽管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西藏的治理上,但他也因为盲目相信清政府,最终酿成了成都血案,给无数爱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虽然他曾在西藏的事务中展现了英勇和智慧,但他的过度忠诚于腐败的清政府,使得他卷入了与人民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在我看来,赵尔丰虽然在一些历史事件中犯下了错误,但他对祖国的贡献依然无法抹去。若没有他的坚定行动,或许今天的祖国版图将大不相同。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做事要识时务,明智地判断形势。”如果赵尔丰没有过于听信清政府的指令,或许他的人生结局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