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败的阴霾中,日本曾经的野心被深深的悔恨所笼罩。石原莞尔曾提出过一套被称为“石原设想”的战略,他设想通过一场横扫亚洲的战争,让日本走向世界霸权。他认为,日本应该以东北为基地,巩固现有领土,并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张,最终与西方列强对抗,争夺世界霸主地位。
然而,战后,冈村宁次感到深深后悔,认为石原的设想本应被重视,但最终被忽视,导致日本未能成为超级大国。
石原莞尔的阴谋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他借机推动了中国东北的战争,建立了“满洲国”,这成为了华北苦难的起点。战后,在东京审判中,石原莞尔虽然是帝国主义的幕后策划者,但他并未被列为战犯,反而作为证人出庭。
在战火蔓延至华北的过程中,石原莞尔为了追求自己的野心,提出了暂时集中力量建设“满洲国”的建议,试图在东北深耕,继续从中榨取资源。他与东条英机的冲突,并非因为对侵略战争的反思,而是源于战略上的分歧。正是这一点,使得他最终在战后以近乎荒谬的方式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石原莞尔早年多次访问中国,为自己构思的计划积累了大量信息。通过这些参访,他逐步形成了“石原构想”,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一种伪装成文明论的帝国主义野心。石原认为,世界文明分为东西两个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他设想通过一场全球战争,主要由日本和美国为核心,来实现所谓的“世界统一”,并进入他所谓的“文明的黄金时代”。
石原的构想赤裸裸地显示了他对战争和征服的渴望。首先,他设想占领“满蒙”,然后通过改造政权、篡夺权力,最终与美国决战,完成统一世界的梦想。1931年,当两门重炮被秘密运送到沈阳时,石原的计划开始逐步实现。9月18日,石原与关东军的新司令官本庄繁联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并开始了血腥的军事行动,逐步铺垫了“满洲国”的成立。
1932年春天,日本帝国的阴影伸向了远东,石原的“石原构想”在“满洲国”的建立中初见端倪。他在当年四月一日,重新组织了“满洲青年联盟”,并将其改名为“满洲协和党”,逐步为他扩张的野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不久后,这个党派改名为“满洲协和会”,看似没有明显政治倾向,但实则暗藏法西斯本质。
在1935年,石原莞尔被任命为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而日本国内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陆军军务局长永田铁山的暗杀事件引发了军中的震荡,石原通过镇压“二·二六事件”中的叛军,迅速稳固了在军中的地位。
然而,中国的抗日情绪不断升温,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这使得日本在华北的扩张活动受到了重重阻碍。国际局势也开始发生变化,苏联的崛起以及与外蒙古的《苏蒙互助条约》签订,给日本在远东的战略带来巨大压力。
石原莞尔逐渐意识到,兵力和资源的紧张局面使得全面侵略中国变得不切实际。他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巩固“满洲国”,并为与苏联的对抗做好准备。他还重新审视了对华政策,认为应暂停对华北的进一步侵略,集中力量加强对东北的控制。
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石原的谨慎战略被武藤章等激进扩张派所取代。武藤章是一个坚定支持全面侵华的将领,他在石原的反对下开始推进侵华全局。石原虽然知道这条路充满危险,但仍在努力寻找外交途径,希望以谈判解决日中之间的紧张局势。然而,石原的建议并未被采纳,最终他在国内的压力下提交了辞呈,黯然退场。
石原莞尔的退场,标志着日本军部扩张主义的进一步加强。武藤章的上位意味着更激烈的侵略政策,最终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石原虽然在战后表示懊悔,但他的悔过并没有改变他对帝国主义的根深蒂固的支持。
石原莞尔和冈村宁次的“后悔”,其实不过是对自己失败的无奈,真正的反思从未出现。他们的“悔过”更多的是对失败的遗憾,而非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深刻反思。无论他们如何在回忆录中悔过,历史的审判依然深刻而永恒,正义最终会给那些受害者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