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苏联时期的历史故事,比如苏联军队的规模、外交策略等。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苏联“自废武功”的一系列举措。苏联曾拥有43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众所周知,军队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到了80年代后期,苏联的军队和整体形象逐渐崩塌,官兵的信念和斗志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那么,苏联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的形象。在那时,苏联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和激励人心的歌曲,如《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等,这些歌曲都唱出了苏联士兵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大部分“苏联英雄”都是在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整个国家充满了强烈的凝聚力和自信,许多英雄事迹甚至被收入学校教材,各地的城市中也有不少雕像纪念这些英雄。
战后,苏联与美国进入了冷战时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争夺世界的主导地位。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整体国力不如美国,冷战中的博弈显得非常吃力,尤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这场对抗中明显处于劣势。但到了70年代,苏联的经济得到了石油产业的支持,逐渐恢复了实力,开始在与美国的较量中占据优势。
这一时期,苏联的常备军人数突破了400万,拥有令人震惊的军事力量。1980年代初,苏联举行了震撼西方的“西方81”军事演习,展示了强大的军队协同作战能力。西方国家甚至传言,法国军队最多能坚持两周。这时的苏联,曾一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到了80年代,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开始出现问题。由于石油价格暴跌,苏联的经济收入急剧下降,原本支撑国力的石油利润锐减,导致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就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做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决策,逐步“自废武功”。
1987年,苏联决定取消电影审查制度,这一政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世界各国的电影,尤其是西方国家拍摄的抹黑苏联的电影,开始在苏联上映,描绘了苏联军队的暴行、虐待新兵、同性恋问题以及战俘被杀等极端情节。更让人震惊的是,英国的电视剧几乎总是以负面的角度描绘苏联。由于这些影片的影响,苏联人民对军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以参军为荣,苏联的军队形象大幅度下滑。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的士气和信念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假如苏联当时能加强对军人的教育,优化军队环境,或许情况会有所好转。但遗憾的是,1989年,苏联又做出了一项自毁长城的决定——允许军人信奉各种宗教。这一政策给苏联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不同宗教派系的内斗逐渐成为撕裂国家的力量。
到了1991年,苏联彻底崩塌,军队的党组织也开始瓦解。苏军的凝聚力和信念彻底崩溃,1989年和1991年的事件让苏联军队的表现与1980年代的钢铁洪流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分裂成多个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苏联遗产。
90年代初,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改革,经济低迷,军队战斗力也大幅下滑。在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表现可谓糟糕,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尤其是80年代后期的种种决策。
苏联的故事充满了起伏波折,作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分享更多有关苏联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