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华人能在非洲当酋长?这个河南小伙真做到了,而且爱情事业双丰收
迪丽瓦拉
2025-10-16 15:32:26
0

前言

从河南农村走出来,在撒哈拉南边戴上酋长帽,这听着像段子,但对孔涛来说,这是一段真实经历,一个普通的中国小伙,十年打拼,不仅在非洲站稳脚跟,还被封为“工程酋长”,成了当地人尊敬的“孔校长”。

爱情、事业双丰收,河南小伙活成了“非洲锦鲤”,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国人与非洲土壤之间发生的某种奇妙化学反应

从工地到王座,一个工科男的“非洲剧本”

1985年孔涛出生在河南濮阳清丰县,家境普通,人生起点不算高,但他没有选一条轻松的路,2010年他从北京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加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脚踏上了前往尼日利亚的飞机,也踏进了自己命运的“高速通道”。

谁能想到这趟“外派”,一待就是十多年,干的是苦活、硬活——修铁路、建城铁、带团队,样样来。语言不通、气候闷热、文化差异,不光是“水土不服”,而是从头到脚都得重启,但孔涛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一头扎进去,学豪萨语、吃手抓饭、和当地工人打成一片,活脱脱变成了“尼日利亚通”。

最关键的是,他不是去做“甩手掌柜”,而是真刀真枪地干事,在阿布贾城铁和阿卡铁路这两个国家级项目上,他是唯一一个全程参与建设与运营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这条阿卡铁路,是非洲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的铁路,背后是技术输出、管理创新,更是中国工程师的软实力。

2019年4月21日孔涛被当地土皇穆萨授予“WAKILIN AYYUKA”酋长头衔,意为“工程领袖”,授封现场,他身穿传统服饰,手握象征权力的权杖,成了阿布贾的“华人酋长”,这可不是走个过场,而是当地社会对他贡献的官方认可。

尼日利亚,为啥成了华人“当酋长”的主战场?

在非洲能当酋长,这听着像小说设定,可现实比小说还精彩,放眼整个非洲,24位华人酋长中,有21位来自尼日利亚。为什么偏偏是这里?

要知道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庞大,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国人来说,这里是机会之地;对尼日利亚来说,中国人带来了修路修桥、建厂办学,是实实在在的“好帮手”。

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酋长制度与现代社会并行不悖,既保留了传统礼仪,又能灵活接纳新角色。谁对社区有贡献,谁就有资格被授予酋长头衔。不是世袭,不看血统,而是看你为这个地方做了什么。这套机制,给了像孔涛这样的外国人以“入局”的可能。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华人就在尼日利亚扎根,二战后香港华商来这里投资建厂,打下了最早的基础。后来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大批进入非洲,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就业,孔涛不过是其中一员,但他走得更深、留下的印记更重。

他的故事不是个例,2001年上海的胡介国因投资建酒店、援建学校,成为非洲首位华人酋长,后来还当上总统顾问。浙商张光宇、厦门教授余章宝,也因为企业贡献、文化传播被封为酋长。你看,这不是“搞关系”,而是“拼实力”。

权杖背后的责任比荣誉更重

酋长头衔听起来风光,其实是一个“责任状”,孔涛说得很清楚,这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但更是对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这意味着他不只是个工程师,更成了中尼之间的“民间桥梁”。

他没有停留在项目上,而是把心思放到了社区里,他出钱帮佩派村小学盖新校舍,还捐书、捐文具,孩子们都叫他“孔校长”。修路、建足球场、抗疫建方舱医院,他干的事超出了一个工程人的本职,更像是个社区建设者。

在非洲搞基建,不只是“修得快”,还得“修得巧”,孔涛在管理中采用“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本地员工干劲十足,尊重宗教习俗、理解办事流程,这些软功夫,才是真正融入的标志。

酋长不仅要有名,还要有用。孔涛自己说,他要继续为中尼人民之间搭桥铺路。这不是外交口号,而是他的日常工作。对当地人来说,他是那个修铁路、建学校的“中国兄弟”;对中国企业来说,他是那个能“带路”的核心人物。

一顶酋长帽,折射出中非关系的另一面

仔细想想华人酋长的现象,其实是中非合作的一面镜子,这不是简单的“我出钱你出地”,而是一次深层次的文化、情感与责任的互通,一个中国人成为非洲酋长,背后是中国技术、中国制度、中国人的踏实肯干赢得了尊重。

这也说明非洲的传统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弹性的、开放的,酋长头衔不再只属于部族贵族,而是赋予那些能带动发展、带来改变的人。不论是孔涛修铁路,还是胡介国建学校,都是在用行动赢得认同。

但这顶酋长帽并不轻松吗,一旦戴上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要在商业利益和社区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你不能只想着赚钱,还得想着“留下点什么”。这也正是中非合作从“项目对接”走向“人心相通”的关键。

结尾不需要煽情,但要落地。孔涛的酋长故事,是个人奋斗的缩影,也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扎根式发展”的一个样本。酋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当一个中国人能在非洲村落当上“头人”,说明中非之间早已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开始彼此信任、彼此认同,从河南到阿布贾,一顶酋长帽背后的分量,不止是荣誉,更是一种时代的回响。

参考资料:

在非洲当酋长的浙商

2021年12月30日 光明网

上海教师出国开饭店 4年后成非洲首位华人酋长

2016年12月15日 广州日报

河南小伙的“非洲传奇”

2022-07-14 国际在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陈熙教授在《南方人口》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观点:许多人心中向往的“儿孙满堂...
原创 汉... 引言 在北魏的统治下,为了提升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北魏领导者采取了措施,鼓励鲜卑贵族的子弟接受汉语教...
原创 银... 从银雀山汉简到AUKUS:岛屿防卫神话与“72小时重创”的冷审 临沂银雀山汉墓一号(M1)出土《孙...
原创 抗... 众所周知,蔡廷锴将军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担任十九路军的军长兼副总指挥,是广为人知的抗...
原创 皇... 在清朝,每位皇帝(除宣统帝外)都有五个不同的称号:名字、年号、庙号、谥号和入葬前的称号。这些称号有严...
原创 西... 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萧何的善终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最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他的聪明、谦逊和适时的应对。...
原创 唐...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事实上,朝廷曾多次有机会提前结束这场动乱,但由于唐玄...
“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国 10月15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在一场传承弘扬“两...
原创 被... 1965年12月,湖北荆州的漳河水库在进行灌溉工程施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距今2500年的楚墓。墓中...
原创 贾...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通过描写贾敬的“宾天”,暗示了皇帝的死亡,这个“宾天”实际上是在隐喻明朝嘉靖帝的...
原创 越... 在开始讲述这个故事之前,作者先来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关于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坖...
原创 他... 唐玄宗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成功登上皇位,然而,许多参与政变的功臣们,最终都遭遇了悲惨...
原创 冈... 在战败的阴霾中,日本曾经的野心被深深的悔恨所笼罩。石原莞尔曾提出过一套被称为“石原设想”的战略,他设...
原创 浅... 人类的权力始于阶级社会,提到权力的行使,就离不开廉洁与腐败的问题。而要有效打击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
原创 张... 在历史的长河里 两个人物以不同的轨迹抵达同一个光亮 曲啸 这位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心理学家 与演讲...
原创 自...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苏联时期的历史故事,比如苏联军队的规模、外交策略等。今天,我们要...
原创 “... 阅读本文前,如果您喜欢这类内容,记得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独...
原创 郑... 自古帝王多薄情,尤其是权力的争夺往往使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历史上,无数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血腥的斗争,夺...
原创 铁... 从1908年2月赵尔丰开始担任西藏驻藏大臣起,他便踏上了长达六年的征战道路。这一时期,英国开始干涉西...
原创 朱... 朱棡:从暴戾藩王到贤王的传奇一生 在明朝的历史上,朱棡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评价。他曾是那个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