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西北约五公里的地方,历史上曾是一个浅海湾,随着海陆变迁,这里逐渐形成了一座小山丘,最初被称为海涌峰。那么,海涌峰是如何变成虎丘的呢?这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密切相关。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王允去世之际,率军攻打越国。然而,吴军轻敌,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阖闾中了越国王勾践的埋伏,遭到重创。阖闾最终在战斗中受伤,脚趾被斩落,伤势严重,最终死于此战。阖闾死后,他的尸体被安葬在了虎丘山。
历史记载中有详细的描述:“海涌山位于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于此山。五郡民众共同修建墓葬,铜制棺椁三重,水银灌注,金银做成坑。”(《吴地记》)以及“阖闾的坟墓在吴县阊门外,动用了十万人的力量进行安葬,土壤取自湖边,埋葬工作持续了三天,期间白虎栖息于墓上,因此山名虎丘。”(《史记》)还有记载称“阖闾的墓葬采用十万人力建设,三天后,金精幻化为白虎蹲守其上,墓因此得名虎丘。”(《吴越春秋》)
阖闾葬于虎丘之后,这里逐渐成为苏州著名的历史遗址。据说,阖闾墓中藏有大量珍贵的宝物,包括3000把宝剑,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剑冢”。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渴望揭开阖闾墓的宝藏,包括秦始皇。
秦始皇曾东巡至虎丘,听闻阖闾墓中有宝剑,便派人进行挖掘。然而,经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一无所获。到了东汉末年,孙权也派遣人马挖掘阖闾墓,但依然没有成功。有传言说,秦始皇和孙权两次大规模的挖掘行动,未能找到阖闾墓,或许是因为阖闾墓根本就是一个传说。那么,虎丘墓地是否存在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州对虎丘景区进行修缮时,工作人员用水泵抽干了剑池的水,意外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洞穴。两名工人试图进入这个洞穴,爬行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甬道被几块巨大的人工石块封住,这似乎是阖闾墓的墓门。根据墓地封土等迹象,剑池似乎是为掩护阖闾墓而特别开凿的。工人们使用了一套精密的蓄水系统,使得剑池水位长期保持稳定,从而让阖闾墓成为了一个秘密。
这些发现让人们对虎丘墓的真实存在产生了新的猜测,或许阖闾的宝藏依然隐藏在这里,等待着某一天被揭开。
参考资料:《史记》、《吴越春秋》、《吴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