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意识到留在大陆已经无望,最终决定逃往台湾。然而,这个决定是蒋介石等人的,其他人并没有义务跟随他们前往台湾。对于很多人来说,留在大陆或前往国外都是可以选择的道路,并不一定非得去台湾。 孙科,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在国民党内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支持。他的身份非常特殊,面临着复杂的选择,令不少人关注他的动向。最终,孙科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去了国外。那么,为什么他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呢?他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其实,孙科没有选择去台湾,主要是因为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1948年10月,国民党局势急转直下,经济几近崩溃,军事上在东北也屡遭挫败。孙科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和谈的建议,这一提议恰逢有其他人也建议蒋介石“休息一下”,但这一建议被蒋介石严厉拒绝。 随着1948年11月东北的解放,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失败,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越来越大,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为了缓解压力,蒋介石决定任命孙科为行政院长,并赋予他和谈的任务。但这不过是蒋介石的一种政治手段,他在背后不断暗中施压,试图拖延和谈进程,这使得孙科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加剧。 在此期间,李宗仁也在暗中观望,等待着机会。为了迫使蒋介石下台,孙科与李宗仁达成了联盟,最终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辞去职务。然而,蒋介石并未完全退位,他将和谈的权力交给了孙科和李宗仁,结果孙科在与李宗仁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于1949年3月8日辞去行政院长职务。 在这样的形势下,孙科既得罪了蒋介石,也失去了李宗仁及其他国民党高层的支持。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孙科选择了退出。他辞职后,暂时脱离了政治舞台,前往香港,并未选择去台湾。 那么,为什么他不留在大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孙科在当时已经被列入了“43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留在大陆对他来说充满风险。同时,他也没有去台湾,因为他并不再有回归政坛的兴趣。之后,他先后前往欧洲和美国,过起了漂泊的生活。 在国外,孙科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他逐渐厌倦了政治,也抵触了两岸的政治斗争。即使大陆和台湾方面都曾派人邀请他回去,孙科却都拒绝了。即便如此,他的经济状况也日渐恶化,虽然曾经是高官,却并没有积累多少财富。在香港时,他曾帮助一些旧友,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但久而久之,自己的经济状况也变得捉襟见肘。最终,他不得不投奔昔日的好友傅秉常,暂时寄住在欧洲。 1952年,孙科和妻子带着生活的压力,前往美国投靠大女儿孙穗英。虽然一度时常换住处,但生活渐渐稳定了下来。然而,随着女儿一家的经济状况逐渐变差,他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艰难。最困难的时候,孙科夫妻俩甚至靠吃番薯充饥。 直到1965年,孙科开始思念故土和老朋友,于是决定不再流浪,回到台湾与旧友们团聚。蒋介石得知孙科回台湾的消息后,表现出十分高兴,甚至安排了蒋经国等人迎接他。 有人不禁问:孙科为什么不回到大陆?他为什么选择去台湾呢?毕竟,他已经年逾七十,不再具有任何政治野心,蒋介石也并不担心孙科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蒋介石反而欢迎他回到台湾。对于蒋介石来说,孙科作为孙中山的独子,能够帮助稳定国民党的内部局势,同时也能让蒋介石感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 事实上,孙科回台湾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与老朋友团聚的愿望。在长期漂泊的日子里,孙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关心政治斗争,也没有了以往的批判态度。回到台湾后,他公开支持蒋介石的政策,这与他此前的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总的来说,孙科的回归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源自他内心的安定与归属感。他在晚年时选择与旧友团聚,放下了过去的种种恩怨,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