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28日,冀鲁豫军区第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召集齐河县大队一连长杨升堂,低声对他说:“杨连长,军区决定让你去接一位特殊的人到冀鲁边军区来。这位客人身份非常特殊,必须保密。” 杨升堂疑惑地问:“能告诉我他是谁吗?” 胡乃超答道:“为了保密,暂时不能告诉你,见面后你可能会认识他。”接着,胡乃超继续说道:“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齐禹县大队的副政委张治安同志会和你一起行动,军事上你指挥,政治上他负责。”
杨升堂是山东德州人,年仅19岁,却已经有了4年的革命经验。这次护送任务,对他来说还是头一回。虽然任务非常重要,但杨升堂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即使如此,他仍然遵守纪律,直到出发前,战士们也不知道任务的具体内容。 然而,尽管保密工作做得很严密,任务还是被泄密了。对此,军区领导和杨升堂都一无所知,护送任务照常进行。 杨升堂简单地告诉战士们,任务已经安排好,然后带着他们出发。一路上,寒风刺骨,月光微弱,他们来到齐河县刘桥镇的刘桥村。月光下,杨升堂依照参谋长的指示,走到堡垒户老李家门前,叩响了门。门打开后,走出了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身后还跟着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实际上是女兵。 杨升堂心中一动,猜测此人就是他们要护送的客人,而后面两位必定是警卫员。此时,后面的一个小伙子开口问道:“三姨父身体怎么样?”杨升堂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回答:“取了三天药,只吃了两顿,不知道效果。”双方没有多说话,只是默默握手,迅速启程。 接下来的行程中,杨升堂没有多问,客人也一直沉默,帽檐压得很低,面容难以辨认。五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悄无声息地到达了目的地——齐河县的大李村。这里的地主虽然身份特殊,但与八路军保持了良好关系。 刚一进屋,大家都已筋疲力尽,各自倒下休息。杨升堂与护送的首长在东厢房安顿下来。虽然大家都很疲惫,但杨升堂心中却无法平静。他猜测这位客人身份非同一般,身上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尽管村外有哨兵值守,也没有发现异常,但杨升堂心中仍然充满警觉。 凌晨时分,突然一声刺耳的枪声打破了宁静。杨升堂急忙醒来,警觉地喊道:“首长,有情况!”然而,令他奇怪的是,枪声只响了一次,之后便没有再响。他们心中疑惑,难道是哨兵的枪支走火了? 然而,事实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复杂。敌人早已悄悄布置好了包围圈,哨兵的枪声仅是一个信号,随即被敌人用刺刀捅倒,没能再发出警报。 由于片刻的迟疑,杨升堂错失了最佳的突围时机,敌人很快将村子四面包围。不到一小时,四周的枪声响起,敌人从各个方向开始进攻。 根据日军后来的记录,这次行动的日军出动了500人,伪军700余人。对于八路军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考验。 在瞬息万变的战斗中,杨升堂果断指挥,把一个连队的110人分为两组,一组30人由副连长带领,趁着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完全合拢,带着首长突围。另一组80人由杨升堂亲自带领,负责在房顶上掩护。 就在紧张的战斗中,首长突然开口说:“杨连长,我们一起战斗。”杨升堂一听到那熟悉的江西方言,心里猛地一震,但一时却没能回忆起在哪听过。此刻,他来不及多想,继续全力指挥,确保首长能够安全撤离。 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的攻势愈发猛烈。张治安副政委冷静地观察敌情,他突然让战士们停止开枪。杨升堂心生疑虑,认为其中必定有内奸泄密。然而,张治安却没有停下,而是利用敌军的心理弱点,开始对伪军进行喊话,巧妙地瓦解敌人的阵营。 经过一番努力,伪军终于开始出现动摇,不再那么积极地进攻。而后,张治安大声呼喊:“兄弟们,鬼子让你们当炮灰,别再死命去打,放我们走,日后我也会照顾你们!” 这一喊话让伪军中不少人心生疑虑,纷纷停下了攻击。即使有个别顽固的伪军队长试图强硬命令进攻,但很快就被杨升堂指挥的战士击毙。伪军的气势顿时大减。 随着日军的冲锋愈加猛烈,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杨升堂和战士们不得不迎战日军的冲击,局势愈发艰难,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后,敌人仍未能突破防线。 此时,副政委张治安和杨升堂趁机带领部分战士突破包围,成功突围。虽然日军人数众多,但在八路军的反击下,他们不得不匆忙撤退。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杨升堂终于明白,自己一直护送的首长,正是冀鲁豫军区的刘贤权。刘贤权曾是冀鲁豫军区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后来担任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曾在战斗中受伤。刘贤权最终得以顺利抵达冀鲁边军区,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 这次行动后,冀鲁豫军区对内奸进行了严密排查,最终找到了泄露刘贤权行踪的叛徒——一名伪装成我军参谋的日军特务。 后记: 建国后,杨升堂曾任昆明军区后勤部军务处长,刘贤权则继续为国家服务,最终晋升为开国少将,并在1950年参与志愿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