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以更生动、通俗的方式改写这篇文章,同时保留原意并增加细节,让内容更易读,避免重复:
---
毛主席一生中曾两次出国访问,而且都是前往苏联,每一次都是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政权尚未完全稳固。中央决定派毛主席前往莫斯科,参加斯大林70岁寿辰的庆祝活动。这次访问的主要任务,是就中苏两党两国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商讨并签署两国间的协议,妥善解决双方的各类事务。
在访苏期间的一天,毛主席正与斯大林进行会谈,两人谈得正起劲。突然,斯大林停下来,疑惑地问:“毛泽东同志,我有点不明白,你们的军队已经顺利渡过长江,蒋介石的军队又失去了守卫上海的能力,你们为什么不立刻攻下这座城市呢?”
解放战争的胜利令斯大林充满好奇,他想听听胜利一方的最高统帅亲口解释。毛主席镇定地回答:“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人口几百万。单是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负担。我们希望让蒋介石承受这个包袱更久一些,这并没有坏处。”他打算从自己与蒋介石的斗争谈起,详细说明中国革命的进程,以便让斯大林理解中国的策略和考量。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斯大林忽然转向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政治秘书陈伯达,说道:“哦,我读过陈伯达同志写的《人民公敌蒋介石》一书。”
这样重要的中苏会谈中,斯大林的插话显然打断了毛主席的节奏。原本应该顺带提及的事情,却引起了陈伯达极大的兴奋。早年在苏联学过俄语的陈伯达,听到斯大林提到自己的著作,喜出望外,连翻译都顾不上,忍不住大笑并连连点头。
斯大林注意力转向陈伯达,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竟能记起书中一些故事,便要求陈伯达当场讲述。于是,原本严肃的外交会谈,瞬间变成了陈伯达的“展示舞台”,毛主席则被晾在一旁。
毛主席静静地看着自己的秘书,在关系重大的中苏高级会谈中喧宾夺主。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海南岛战役即将打响),国内各项事务都急需毛主席拍板决策。陈伯达的行为,无疑扰乱了会谈的秩序,将原本的重要议题推迟。
会谈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毛主席原本准备的计划未能完成。陈伯达沉浸在自己的“风光时刻”,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回到住处后,他仍兴奋难眠,甚至取酒自斟自饮。
不久,汪东兴敲门,传来毛主席的指示:“下次会谈,你不要参加了。”这对陈伯达无异于当头棒喝,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惹毛主席不悦。经过反思,陈伯达终于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并向毛主席诚恳认错,表示将作深刻检讨,绝不再犯。毛主席宽厚大度,没有责罚他,也没有过多批评,此事就此告一段落。
---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再把这篇文章改成更加生动、带有故事感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版本,让读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吸引人。你希望我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