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民族英雄,他以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壮举闻名,捍卫了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郑成功不仅是抗清的杰出将领,也成为南明政权的重要支柱。他率领军队坚决抵抗清军南下,为南明政权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反清复明”志士的崇敬。
然而,尽管郑成功一心忠诚于明朝,并且将恢复大明作为自己的责任,但在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俘虏并处决后,郑成功及其继任者却未再拥立其他明朝宗室继位。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郑成功去世与永历帝被杀的时间接近,使得他未能有机会立“新君”。虽然当时有一些明朝皇室宗亲逃亡至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更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选择忽视这些宗亲的存在。
郑成功在南明政权的存续期间,先后效忠过三位不同的“君主”。在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此后,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郑芝龙被封为南安伯,负责福建防线。而郑成功则被送往南京国子监学习,并拜钱谦益为师。郑父子都在为弘光政权效力。然而,弘光政权仅存一年便在1645年灭亡,郑芝龙与郑成功先后投靠隆武政权。郑成功被隆武皇帝朱聿键封为“国姓爷”,并改名为“成功”。
然而,郑芝龙在清军压力下投降,郑成功与父亲最终分道扬镳,郑成功继续抵抗清军,并在金厦地区展开艰苦的抗争。1646年,永历皇帝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建立了南明永历政权,郑成功开始效忠并被封为“延平王”。他继续利用海上优势打击清军,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尽管郑成功为恢复大明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他在1658至1659年间北伐南京的失败,使得他失去了大量兵力,并且失去了一些战略要地。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然而,此时南明永历政权也随着永历皇帝的死亡宣告灭亡,台湾成为了“反清复明”的最后根据地。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位,他并没有继续支持明朝的皇室宗亲。尽管当时有一些宗亲寻求庇护,郑成功的儿子却选择忽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更多地考虑到家族利益和自立之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短短几年内,曾有鲁王朱以海等宗亲投奔郑成功,但因历史恩怨,郑成功与鲁王关系紧张,他没有将其接纳到台湾,最终朱以海在金门去世。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更注重家族地位的巩固,拒绝了任何恢复明朝政权的提议。他虽然拥有台湾的控制权,但并未继续支持明朝宗室。康熙皇帝在郑经的要求下提出过让步,但最终因郑经坚持台湾独立的主张,和平统一的希望破灭。
康熙帝多次尝试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但郑经的“朝鲜模式”独立主张遭遇了康熙的强烈反对。最终,康熙通过武力成功收复台湾。郑经去世后,康熙收复台湾的过程也完成了,郑经的儿子郑克塽在康熙的压迫下投降,台湾彻底归入清朝版图。
郑成功一生的奋斗,始终贯穿着“反清复明”的目标,他直到去世也未曾改变过忠诚于大明的决心。然而,在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的选择与他父亲截然不同,郑经更加关注自己和家族的独立与利益,他并未继续追求恢复大明,而是走上了自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