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挑选了六十四位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并将他们的画像奉入武庙。这个名单中大多数人都赫赫有名,但其中有一位将领非常特别,他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功,一生中最著名的事迹是被宋武帝刘裕打得溃不成军。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并不出众的将领也能被列为武庙名将呢?
一、南部大人
这位将领名叫长孙嵩,出身北魏拓跋家族。长孙嵩出生时,北魏尚未建立,代国(拓跋家族的统治国家)依旧在存在。他的父亲长孙仁当时官至南部大人,负责管理南方。十四岁时,长孙嵩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成为了新的南部大人。那时的代国陷入了内乱,前秦苻坚趁机派兵攻占了代国,代国随之灭亡,分成了两部分,由刘库仁和刘卫辰分别治理。
为了保全自己,长孙嵩选择依附于刘库仁,但很快,草原上局势又发生变化,刘库仁的儿子刘显准备起兵,而代国的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庶孙拓跋渥也自立为王。长孙嵩原本准备投靠拓跋渥,但途中遇到了一位叫乌渥的人,他劝长孙嵩投靠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尽管长孙嵩起初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听从了乌渥的建议,选择了拓跋珪。
二、北魏功臣
386年,拓跋珪自称代王,并在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北魏政权正式建立。长孙嵩继续担任南部大人,并且成为了北魏开国元勋之一。北魏政权还未完全统一北方,长孙嵩参与了多次南征北战,为北魏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在讨伐柔然和攻打后燕的战争中,他表现出色。之后,长孙嵩被任命为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郡公,声誉显赫。
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其子拓跋绍和长子拓跋嗣平定了朝中的祸乱,拓跋嗣成为新皇帝——明元帝。明元帝下令让长孙嵩和北新侯安一起处理民事纠纷、任用贤才。417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准备消灭割据关中的后秦,并请求北魏借道。然而,明元帝拒绝了刘裕的请求,并派长孙嵩率军阻拦。
三、显赫百年
这导致了著名的“却月退敌”事件。刘裕采用却月阵,大败北魏骑兵,将长孙嵩打得溃不成军,这场战役也成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尽管如此,作为北魏的老臣,长孙嵩并未因此受到惩罚,仍然受到皇帝的信任。到了423年,明元帝去世,长孙嵩辅佐太武帝拓跋焘即位。
在太武帝在位期间,长孙嵩常常留守京师,负责政务和刑狱事务。直到437年,长孙嵩在八十岁时去世,并被追谥为宣王。崔浩曾评价他:“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那么,为什么他会成为武庙的名将呢?
原因并不复杂。李唐皇室的血脉中流淌着长孙嵩的血统,因为长孙嵩的后代长孙皇后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长孙嵩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武庙的“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