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的这句话让中国陷入了泥潭,清朝屡战屡败,国家日渐贫困。
清朝末期,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低迷的气氛。内忧外患不断,政局动荡,社会纷争不断。清朝政府腐败,军队素质低下,官员无能,百姓愚昧。这样的国家如何能够不屡战屡败?而每一次失败,带来的都是巨大的代价,赔款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在当时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财政收入根本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支出。究竟该用什么来偿还赔款呢?
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主要是慈禧太后,她掌握了大权,而普通百姓则成为了被剥削的对象。百姓的生死安危与她们无关。清朝与列强的多次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赔款自然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而这一切都落到了百姓头上。
以20世纪初的庚子赔款为例,这是《辛丑条约》中的一项条款,其中规定了令人震惊的45000万海关赔款。清廷虽然无法逃避,但列强显然还有其他目的,要求通过海关、常关、盐政等作为赔款的担保来源,牢牢把握了清廷的命脉,也让清廷成为了列强的傀儡。
签订辛丑条约之前,清朝每年的收入仅为八九千万两,而支出却超过了一亿两,亏空严重。此后的庚子赔款更是让清朝的负担加重,每年增加两千多万两,这笔赔款的最终负担显然落在了百姓身上。
尽管清廷自己也知道无法一次性支付这么庞大的赔款,但列强并不心慈手软。为了压榨更多的钱财,他们强迫清朝以金价折算赔款,这样一来,每年又增加了数百万两。与此同时,列强还巧立名目,如教案赔款等一系列要求,清廷基本上都默许了。
那么,庞大的赔款究竟是如何让百姓承担的呢?
慈禧太后在朝堂上表现出一种无奈,仿佛所有决策都是大臣们提出来的,而自己只能被动同意。但事实上,这一切不过是她的“程序”,真正的受害者还是普通百姓。为了筹集赔款,地方官员采取了各种手段,如裁减军费、俸禄,征收捐税、加价等。每年的负担高达1880万,两民众在这一重压之下,生活愈加艰难。
田赋是清朝的一项重要税收,百姓要用银两来缴纳。因为铜钱和银两的折算问题,普通百姓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而在银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清朝又通过恢复铜钱折银的高价,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普通百姓无处可逃。
另外,清廷的“量为变通”政策让地方官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百姓征收更多的钱,甚至直接剥削底层百姓。尽管清朝在财政上存在巨大的危机,但地主阶层却能通过各种手段隐瞒真实的收入,过上奢侈的生活。
为了填补财政漏洞,清廷甚至向外国银行借款。列强当然清楚清朝的虚弱,借款只是其中的小事,真正重要的是各类矿产资源的抵押,清廷实际上已经被列强控制。
此外,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罪己诏》,表面上表现出对列强的忏悔,实则是在迎合列强的要求。她一方面助长了列强的侵略,另一方面则压榨着百姓。
慈禧的做法让清朝面临的困难越来越严重,而她对赔款问题的轻视,也让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虽然赔款数额巨大,但对慈禧来说,这些并不重要,因为真正承担重负的是普通百姓,而她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让这个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