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太子朱标从陕西视察归来后,不幸因病去世。几个月后,朱元璋决定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明确传递出朱允炆将是大明未来皇帝的信号。
选立继承人一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历史上无数的例子证明,皇位的传承往往伴随着血腥斗争。若选错继承人,王朝不仅可能面临动荡衰落,甚至会走向灭亡。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一直精心培养嫡长子朱标,希望他能成为合格的继承人。
然而,命运无常,朱标年仅38岁便因病去世。朱元璋对朱标的死感到无比伤痛,但更令他困扰的是如何重新选择皇位的继承人。究竟是从自己亲生的儿子中选,还是从朱标的孩子中选?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迟疑,但最终决定支持孙子朱允炆。这一决定引发了后世的巨大争议。
许多人认为朱允炆是朱标继室吕氏所生,属于庶子,而朱标的原配常氏所生的长子朱允熥才是嫡子,应该由他继承皇位。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缘由。
朱标与常氏的婚姻与子嗣
朱标在大明建立不久便被立为太子,因其文武双全,深得朝堂认可,朱元璋对他更是信任有加,权力大部分也下放给了他。有人称他为“大明常务副皇帝”。
朱标的原配太子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她与朱标同年出生,二人在襁褓时便已定下婚约。洪武二年,常遇春去世,朱元璋为安慰常氏,或出于对她失去父亲的同情,便为她与朱标赐婚。常氏成为了太子妃。
婚后三年,常氏为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继承人有后是一件大事,朱元璋为孙子的出生欣喜若狂,并亲自给孩子取名“朱雄英”。但是,作为太子,朱标的后宫中并非只有常氏一人。吕本之的女儿吕氏也进入东宫,成为了太子侧妃。起初,朱标对吕氏并无好感,毕竟吕氏出身较低。然而,常氏性格温婉,且对吕氏关怀备至,因此两人关系颇好。
到了洪武十年,吕氏为朱标生下了次子朱允炆,这使得她在东宫站稳了脚跟。不久之后,常氏又为朱标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朱允熥。然而,常氏因过度劳累而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在生下朱允熥不久后,年仅24岁的她便去世了。
尽管常氏早逝,朱雄英年仅5岁,但作为太子嫡长子,朱雄英依然被视为大明第三代的合法继承人。这时,问题就出现在了吕氏身上。
继位争议
吕氏被扶正后,原本的继承顺序就产生了变数。朱雄英去世后,按理说,太子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应当继承。但吕氏扶正后,朱允炆也被视为嫡子,而且朱允炆比朱允熥大一岁,这使得朱允炆成为了大明继承人中的优先人选。
这里的争议点在于,朱允炆是否能算作嫡子?根据当时的礼法,是否需要看母亲的身份,正室之子才能被视为嫡子,继室所生的子女则被视为庶子。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只要母亲被扶正,孩子就能自动成为嫡子。例如,汉武帝刘彻原本是庶子,后来其母王娡被立为皇后,刘彻才被立为太子。因此,吕氏被扶正后,朱允炆自然也成为了嫡子。
有了这一法律基础,朱允炆的继承权显然更强,而他比朱允熥年长,也使得继承问题没有争议。朱元璋十分看重嫡庶的礼法,在他的祖训中明确规定,继承人必须是嫡母所生的嫡子。因此,朱允炆继位是没有疑问的,哪怕是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也无法攻击朱允炆的合法性。
朱允炆与朱允熥
朱元璋为何偏向朱允炆?首先,朱允炆性格聪慧,且对朱元璋非常孝顺,深得老人心。而朱允熥则相对懦弱,性格不如朱允炆坚定。其次,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背景较为简单,外戚干政的可能性较小,而朱允熥的母亲常氏虽然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但常遇春死后,其在朝中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朱允熥难以压制外戚的力量。
因此,朱元璋便清除障碍,针对常家势力发动了震慑性的“蓝玉案”,清除了对朱允炆不利的因素。
朱允炆继位后,虽然给了同母弟弟朱允熥封号“吴王”,并赐予其杭州作为封地,但这一切并未持续太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将朱允炆的侄子推翻。即便如此,朱允炆仍被封为吴王,而朱允熥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在朱棣登基后,朱允熥被废除王位,最终被囚禁在凤阳,过了15年后,不幸去世,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