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3年8月9日,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皇宫中突然去世。由于他的去世没有预兆,皇位继承问题悬而未决,造成了朝中一片混乱。那时,朝鲜的使臣向朝鲜国王报告说:“沈中且有告变者,诸王欲专国柄”,说明当时皇位争夺非常激烈。
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有两位: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二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豪格作为长子,理应是继位的最佳人选。他在两黄旗的支持下,成为了最强有力的候选人。两黄旗是皇帝的亲军,主要担任侍卫,他们誓言要支持豪格继位,并表示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豪格不仅是镶黄旗的旗主,还得到其他旗主的支持,像济尔哈朗等人也都表示支持豪格继位。礼亲王代善作为皇族长辈,也支持豪格继位,并且提出“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意见。表面上看,豪格得到了正黄、镶黄、正红、镶红和镶蓝五旗的支持,继位呼声非常高。
然而,多尔衮并非没有支持。虽然他表面上只掌握两旗的力量,但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厚的战功让他获得了众多将士的拥护。尤其是在西征蒙古察哈尔部、征讨朝鲜以及参与明朝战争中,多尔衮的表现非常出色,使他在八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即使是两黄旗内部,也有不少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
代善作为皇族的长者,虽然支持豪格继位,但并非完全出于对豪格的信任。代善的核心关切是避免因继位之争导致内部分裂,削弱满清政权的根基。为了避免内战,代善提出,如果两黄旗一意孤行,非要发动战争,他将毫不犹豫地改变立场。事实上,关于继位的问题,曾在会议上发生过激烈冲突。两黄旗的军官与多尔衮的支持者剑拔弩张,甚至多铎公开表示,如果不立睿亲王为帝,他将毫不犹豫地开战。代善在此时表态支持多尔衮,认为“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
另外,济尔哈朗等中立派人士则不愿轻易表态。虽然济尔哈朗支持豪格继位,但他并不敢公开表态,始终以“中立者”身份出现。毕竟,谁也不敢挑战皇权,谁也不想因为支持错了某一方而成为斗争中的牺牲品。
面对这场可能爆发的内战,多尔衮冷静地意识到,如果满清继续内斗,就会浪费宝贵的军力,错失入主中原的机会。当时,明朝的防线已经被攻破,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防守也变得越来越薄弱。若继续内讧,李自成的农民军有可能占领中原,从而威胁到满清的江山。
为了避免内战并保障满清政权的稳定,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确保政权的稳定和满清政权的统一。这样,既避免了满清内部的血腥冲突,也为接下来全面征服中原保存了足够的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