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他并不是不想,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曹操的确想称帝,而且非常渴望。
曹魏的江山,并不是依赖汉献帝的统治,而是曹操自己通过艰苦的战争夺取的。为了这片江山,曹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还亲手杀死了父亲曹嵩。这些牺牲显示出,曹魏的建立是曹操个人努力的结果,和汉朝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因此,曹操心里其实一直有称帝的想法,并且并没有掩饰这个野心。
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了丞相,成为权力最高的官员;到了212年,他几乎可以在不需要通报、不带武器、不穿礼服的情况下直接见汉献帝。直到220年曹操去世,他依然在一步步推进自己的目标。
- 213年,曹操成为魏公,获得了九锡的荣誉,还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官员体系;
- 214年,汉献帝宣布魏公的地位高于其他所有诸侯王;
- 216年,曹操成为魏王,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举动,突破了刘邦设立的“只有刘家人才可以称王”的规矩;
- 217年,曹操将儿子曹丕立为太子,曹丕的衣着、车马和仪仗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
然而,尽管如此,曹操始终没有直接称帝。那么,为什么他在去世前三年都没有这一步呢?
第二,国家局势的变化。
赤壁之战的失败,让曹操不得不花了几年时间才稳定住局势,并继续扩张。曹操通过一系列战争取得了不少胜利:
- 211年,曹操征服西北,打败了韩遂和马超,掌控了关中平原;
- 213年,曹操发动南征,击败孙权,占领了部分南方地区;
- 217年,曹操再度南下,成功击败孙权,并达成和解,暂时稳定了南方局势;
- 他还在215年占领了汉中的张鲁,并试图进一步进攻四川。
然而,到了218年,局势急转直下。刘备开始进攻汉中,曹操的部队遭遇了严重的失败,夏侯渊被杀,汉中也被刘备夺回。曹操不得不亲自出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战事。
而且,曹操在南方的统治也并不稳固。因为曹军在荆州的苛政,导致当地百姓反叛。尤其是在宛城,当地民众忍受不了沉重的税负和徭役,投靠了关羽。虽然曹仁平叛成功,但荆州局势依然动荡。此时,曹操要面对的是刘备、孙权以及内政的不稳。
如果曹操此时称帝,将会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同时也可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身处困境中的曹操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冒这个险。
第三,称帝并非一件好事。
在曹操之前,已经有两位篡位的例子:董卓和袁术。董卓试图称帝,结果引发了天下诸侯联合讨伐,最终董卓被杀。袁术称帝的结局更为惨烈,他不仅失去了人心,还被自己的军队背叛,最终死于吐血。
曹操如果突然称帝,首先会面临众人的质疑。他自己一直自诩为汉朝忠臣,如果此时称帝,相当于自打耳光,怎样才能服众呢?而且,曹操手下的忠臣不少,比如荀彧,曾经对曹操强行成为魏公提出过反对意见,曹操甚至因此将他贬至乡下。由此可见,曹操手下并非铁板一块,如果此时称帝,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内部分裂。
此外,曹操还必须考虑到政敌的影响。刘备已经自称汉中王,并且曾试图借用刘邦的名号建立自己的正统性。如果曹操此时称帝,实际上等于帮助刘备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第四,身体原因。
曹操晚年身体状况不好,头疼病困扰着他。他已经60多岁,按照当时汉代的平均寿命,他的生命并不长久。在这种情况下,临终时做几年的皇帝,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不如继续做一个实权的大臣。对于曹操来说,将皇帝的位置留给儿子,更符合实际的利益和长远的考虑。
总的来说,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原因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限制,更是局势变化、政敌威胁、内部矛盾以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