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楚霸王的姓名至今成谜:史记叫“项羽”,而汉书却叫“项籍”?
迪丽瓦拉
2025-10-22 08:32:34
0

“项羽”在秦末乱世中崛起,凭借一身神勇建立西楚政权的男人,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悲情英雄之一。

无论是“破釜沉舟”的决绝,还是“霸王别姬”的柔情,都与“项羽”这个名字牢牢绑定在一起,刻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喜欢翻翻那些泛黄的古籍,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千古巨著《史记》里,这位霸王的传记标题赫然写着《项羽本纪》。

可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里,同样是写他的事迹,篇名却变成了《陈胜项籍传》。

这就奇怪了,项羽怎么又变成了项籍?难道是史学家写错了?还是说这里面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名”与“字”的学问

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人们的取名习惯有些不一样。和我们今天一个人一个名字不同,古代的男子在成年后,通常会有两个称呼:一个是“名”,另一个是“字”。

“名”是父母长辈给的,一般在家里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时使用。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在平辈之间或者晚辈对长辈时,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而“字”则是在成年时(通常是二十岁行冠礼时)自己取或者由长辈所赐,供平辈或外人称呼,以示尊重。简单来说,“名是谦称,字是尊称”。

搞清楚了这一点,项羽和项籍的谜团就解开了一半。我们翻开《史记·项羽本纪》的第一句话,司马迁写得清清楚楚:“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这个人姓项,名籍,字羽。所以,项籍才是他的本名,而项羽是他的“字”。这两个称呼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就像我们说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一样。因此,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它们记载的人名其实都没有错。

既然没有错,那新的问题就来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顶级的史学家,他们自然懂得“名”和“字”的区别。那为什么司马迁偏爱用项羽来称呼他,甚至用作传记的标题,而一百多年后的班固,却执意要用回他的本名项籍呢?

司马迁是尊重,更是“偏爱”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做法,可以说在当时是“破格”的。我们先看他给项羽传记的定位,《项羽本纪》。“本纪”在《史记》的体例中,是专门用来记录帝王事迹的。

秦始皇是《秦始皇本纪》,刘邦是《高祖本纪》,汉武帝是《今上本纪》。而项羽,虽然自封西楚霸王,但他并没有最终统一天下,从汉朝的正统角度来看,他只是一个失败的争霸者。

可司马迁却毅然将他放进了“本纪”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认可。司马迁认为,秦朝灭亡后,天下政令一度皆出项羽,他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

在这样的史观下,司马迁为传记取名为《项羽本纪》,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使用尊称“字”,即“羽”,而非本名“籍”,正是司马迁表达对这位悲剧英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他的笔下,项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叛军首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

可以说,司马迁对项羽是带有一丝“偏爱”的。他欣赏项羽的英雄气概,也同情他的政治幼稚和悲惨结局。

因此,在著史立传这件极为严肃的事情上,他选择用“项羽”这个尊称,来为这位无冕之王盖棺定论。

班固的“纠正”

时间来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奉旨修史,编纂《汉书》。《汉书》的定位与《史记》不同,它是一部“断代史”,专门记载西汉一朝的历史。

在这样的立场下,项羽的身份和地位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在汉朝的官方叙事里,刘邦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而项羽则是与天子争锋的“逆贼”,是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失败者。

司马迁那种将项羽拔高到帝王级别的做法,在班固看来,显然是不符合汉朝正统史观的。

于是,班固进行了一次旗帜鲜明的“纠正”。

他将项羽的传记从“本纪”中拿了出来,降格为“传”。其次,他没有为项羽单独立传,而是将他和秦末另一个著名的起义领袖陈胜放在一起,合写了一篇《陈胜项籍传》。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降级”处理。把项羽和陈胜并列,意在说明他们本质上都是秦末的叛乱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将称呼从“项羽”改回了“项籍”。

在古代,班固弃用尊称“羽”,而采用其本名“籍”,目的就是剥离司马迁赋予他的英雄光环和帝王色彩,将他还原为一个历史上的普通失败者形象。

为什么“项羽”流传更广?

班固的《汉书》虽然在史学地位上同样举足轻重,但他试图“纠正”项羽称呼的做法,从后世的传播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成功。直到今天,我们普通大众,包括许多文人墨客,在提到这位西楚霸王时,脱口而出的依然是“项羽”,而不是听起来有些陌生的“项籍”。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归功于《史记》无与伦比的文学魅力和传播力量。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充满了戏剧张力。尤其是《项羽本纪》,其中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段落,写得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后来的文人骚客,在吟诗作赋时,也更愿意沿用司马迁的称呼,诗人杜牧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所歌颂的,也正是那个英雄盖世的项羽。

在文学和艺术的不断演绎和传播下,“项羽”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最终彻底压过了“项籍”。

现代影视是如何称呼的

将目光从古代拉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电影、电视剧这些现代媒介中,从早期的戏曲电影,到后来的《西楚霸王》、《楚汉传奇》、《王的盛宴》等影视大作,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项羽”。

无论是角色的字幕,还是演员的台词,或是宣传海报上的大字,用的都是“项羽”。

在一部历史剧中,虞姬深情呼唤的不是“大王项羽”,而是“大王项籍”。

影视创作者们继承的,正是司马迁开创的这条文学叙事路线。他们乐于放大项羽身上的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将他塑造成一个有万夫不当之勇,却在政治和人性博弈中一败涂地的末路枭雄。

因此,选择“项羽”这个流传更广、更具情感张力的称呼。可以说,在流行文化的语境下,“项籍”这个名字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孝...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女性政治家,而孝庄太后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清朝,她无疑是最耀眼的女性之一。尽...
原创 直... 这组图片展示了清朝入关后直到灭亡期间,10位皇帝原配皇后的画像,基本呈现了她们的真实容貌,并附有简要...
他是历史上活的最久的人,享年4... 在古代,许多皇帝都极力追求长生不老的秘诀,渴望自己的统治能够持续千年万年。为了延长寿命,他们尝试了各...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什... 当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击败匈奴,甚至让他们不敢再南下牧马时,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个地方性的小国...
原创 明...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朝和明朝这两个大朝代都曾经历了对其统治极具威胁的重大事件,分别...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形象在历史上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因为他特别关注民生...
明朝“恐怖组织”:锦衣卫和东西... 标题一提到“恐怖组织”,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诧异,因为通常我们理解的恐怖组织是指那些极端主义分子通过暴力...
清政府灭亡后,清皇室为何不学元... 清朝和元朝都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且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推翻了。那么,为什么在元朝灭亡后,元...
项羽乌江自刎以后,他手下的部将... 刘邦的手下多是勇猛的将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他也吃了不少苦头。无论是出于公私情感,刘邦都不可能放过那...
原创 原... 秦朝征战的美味:锅盔与羊肉泡馍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在战争年代,粮食的保障尤为重要。要想赢...
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考古证实留... 1976年,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的队员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
明朝共16个皇帝,将他们名字连... 大明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璀璨的明珠,历经几百年,依然让人津津乐道。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寒,曾是一个...
原创 当...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因其高超的医术,常被后人称为“华佗再世”,这也反映了他在中医学界的崇高地位。由...
原创 徐... 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瓦岗军解散,许多原本的瓦岗军将士选择归顺唐朝。然而,他们在唐朝的待遇并...
原创 子... 在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曾提出一项计策,计划带领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小道,奇袭魏国的长安。这一计策最终...
诸葛亮死后,杨仪权势正盛,又诛... 在蜀汉政权中,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局势发生了剧变,内部权力斗争愈加激烈,且在任用官员上进行了一些重大调...
原创 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每一位英雄豪杰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在...
秦国名将王翦:沙场英雄,功劳卓... 秦国能在春秋战国的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除了历代君王的深谋远虑与秦国人特有的精神,还少不了一代又一代...
原创 那...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曾对光武帝刘秀说过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句话揭示了乱世...
原创 夷...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场战斗发生在刘备为替被东吴杀害的关羽复仇时,刘备带领大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