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秦末乱世中崛起,凭借一身神勇建立西楚政权的男人,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悲情英雄之一。
无论是“破釜沉舟”的决绝,还是“霸王别姬”的柔情,都与“项羽”这个名字牢牢绑定在一起,刻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喜欢翻翻那些泛黄的古籍,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千古巨著《史记》里,这位霸王的传记标题赫然写着《项羽本纪》。
可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里,同样是写他的事迹,篇名却变成了《陈胜项籍传》。
这就奇怪了,项羽怎么又变成了项籍?难道是史学家写错了?还是说这里面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名”与“字”的学问
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人们的取名习惯有些不一样。和我们今天一个人一个名字不同,古代的男子在成年后,通常会有两个称呼:一个是“名”,另一个是“字”。
“名”是父母长辈给的,一般在家里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时使用。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在平辈之间或者晚辈对长辈时,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而“字”则是在成年时(通常是二十岁行冠礼时)自己取或者由长辈所赐,供平辈或外人称呼,以示尊重。简单来说,“名是谦称,字是尊称”。
搞清楚了这一点,项羽和项籍的谜团就解开了一半。我们翻开《史记·项羽本纪》的第一句话,司马迁写得清清楚楚:“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这个人姓项,名籍,字羽。所以,项籍才是他的本名,而项羽是他的“字”。这两个称呼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就像我们说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一样。因此,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它们记载的人名其实都没有错。
既然没有错,那新的问题就来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顶级的史学家,他们自然懂得“名”和“字”的区别。那为什么司马迁偏爱用项羽来称呼他,甚至用作传记的标题,而一百多年后的班固,却执意要用回他的本名项籍呢?
司马迁是尊重,更是“偏爱”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做法,可以说在当时是“破格”的。我们先看他给项羽传记的定位,《项羽本纪》。“本纪”在《史记》的体例中,是专门用来记录帝王事迹的。
秦始皇是《秦始皇本纪》,刘邦是《高祖本纪》,汉武帝是《今上本纪》。而项羽,虽然自封西楚霸王,但他并没有最终统一天下,从汉朝的正统角度来看,他只是一个失败的争霸者。
可司马迁却毅然将他放进了“本纪”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认可。司马迁认为,秦朝灭亡后,天下政令一度皆出项羽,他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
在这样的史观下,司马迁为传记取名为《项羽本纪》,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使用尊称“字”,即“羽”,而非本名“籍”,正是司马迁表达对这位悲剧英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他的笔下,项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叛军首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
可以说,司马迁对项羽是带有一丝“偏爱”的。他欣赏项羽的英雄气概,也同情他的政治幼稚和悲惨结局。
因此,在著史立传这件极为严肃的事情上,他选择用“项羽”这个尊称,来为这位无冕之王盖棺定论。
班固的“纠正”
时间来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奉旨修史,编纂《汉书》。《汉书》的定位与《史记》不同,它是一部“断代史”,专门记载西汉一朝的历史。
在这样的立场下,项羽的身份和地位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在汉朝的官方叙事里,刘邦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而项羽则是与天子争锋的“逆贼”,是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失败者。
司马迁那种将项羽拔高到帝王级别的做法,在班固看来,显然是不符合汉朝正统史观的。
于是,班固进行了一次旗帜鲜明的“纠正”。
他将项羽的传记从“本纪”中拿了出来,降格为“传”。其次,他没有为项羽单独立传,而是将他和秦末另一个著名的起义领袖陈胜放在一起,合写了一篇《陈胜项籍传》。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降级”处理。把项羽和陈胜并列,意在说明他们本质上都是秦末的叛乱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将称呼从“项羽”改回了“项籍”。
在古代,班固弃用尊称“羽”,而采用其本名“籍”,目的就是剥离司马迁赋予他的英雄光环和帝王色彩,将他还原为一个历史上的普通失败者形象。
为什么“项羽”流传更广?
班固的《汉书》虽然在史学地位上同样举足轻重,但他试图“纠正”项羽称呼的做法,从后世的传播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成功。直到今天,我们普通大众,包括许多文人墨客,在提到这位西楚霸王时,脱口而出的依然是“项羽”,而不是听起来有些陌生的“项籍”。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归功于《史记》无与伦比的文学魅力和传播力量。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充满了戏剧张力。尤其是《项羽本纪》,其中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段落,写得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后来的文人骚客,在吟诗作赋时,也更愿意沿用司马迁的称呼,诗人杜牧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所歌颂的,也正是那个英雄盖世的项羽。
在文学和艺术的不断演绎和传播下,“项羽”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最终彻底压过了“项籍”。
现代影视是如何称呼的
将目光从古代拉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电影、电视剧这些现代媒介中,从早期的戏曲电影,到后来的《西楚霸王》、《楚汉传奇》、《王的盛宴》等影视大作,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项羽”。
无论是角色的字幕,还是演员的台词,或是宣传海报上的大字,用的都是“项羽”。
在一部历史剧中,虞姬深情呼唤的不是“大王项羽”,而是“大王项籍”。
影视创作者们继承的,正是司马迁开创的这条文学叙事路线。他们乐于放大项羽身上的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将他塑造成一个有万夫不当之勇,却在政治和人性博弈中一败涂地的末路枭雄。
因此,选择“项羽”这个流传更广、更具情感张力的称呼。可以说,在流行文化的语境下,“项籍”这个名字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