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政权中,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局势发生了剧变,内部权力斗争愈加激烈,且在任用官员上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当时,杨仪本是权势滔天的人物,他指使马岱杀掉了魏延,原以为自己将成为大权独揽的掌控者。然而,刘禅却出人意料地重用了蒋琬,这一变化让人感到意外。
若我们摆脱《三国演义》的影响,深入分析蜀汉的局势,就会发现蒋琬的才能其实与诸葛亮并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蒋琬是和诸葛亮、董允、费祎一起被称为“蜀汉四相”的重要人物。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曾推荐过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四位贤才,而在这四位之后,蒋琬、杨仪和姜维是当时少数能够担大任的人。
当诸葛亮北伐时,他一直重用杨仪、费炜和姜维,但也渐渐对魏延产生了疏远和警惕。虽然蒋琬没有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诸葛亮始终将他视为自己在后方的重要心腹。建兴五年(227年),当诸葛亮开始筹划北伐时,他安排蒋琬和张裔留守丞相府,肩负起后方的重大任务。到了建兴八年(230年),蒋琬已经完全接管了丞相府的事务,负责为前线提供粮草和补给。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蒋琬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极高,是他最信任的助手之一。而且,蒋琬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保障工作,这也证明了他不仅足智多谋,还非常值得信赖。
与蒋琬相比,杨仪虽曾是诸葛亮的心腹,然而他的性格却有很大缺陷。他过于残酷,心胸狭窄,还常常口无遮拦。诸葛亮去世前,杨仪一度掌握大权,魏延被彻底孤立。后来,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杨仪命马岱杀了魏延,并将魏延三族满门抄斩。虽然魏延性格冲动,但他毕竟是刘备的旧将,罪不至死,杨仪的过度行为引发了刘禅的不满。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本以为自己会掌控蜀汉大权,但却没想到刘禅反而重用了蒋琬。建兴十二年(234年),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上了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等职,权力渐增,封为安阳亭侯。
蒋琬的迅速晋升让杨仪十分不满,他心生嫉妒,开始私下抱怨,甚至放言如果早知道会是这样,倒不如带兵投降魏国。杨仪的不满很快传到刘禅耳中,结果他为此遭到了处罚。在发现自己难以翻身后,杨仪选择了自杀。
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虽然在诸葛亮生前,杨仪的官职和资历都高于蒋琬,而且他还通过除掉魏延来清除了政敌,但杨仪的残忍和缺乏人情,最终让刘禅对他产生了警惕。相反,蒋琬为人宽厚正直,又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为大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使得刘禅最终选择了他,体现了他在选人的智慧。其实,刘禅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软弱无能,而是一个有着实际眼光的君主。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蒋琬的杰出才能和胸怀宽广,最终成为了蜀汉政权的栋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