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的神话故事,为何都发生在西周之前?难道以前真的有神仙?
迪丽瓦拉
2025-10-22 16:06:03
0

立秋刚过,豫西的黄土塬还带着夏末的燥热。陈砚秋蹲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探方边,指尖拂过一块刻着螺旋纹的陶片,陶片边缘还沾着三千多年前的土腥气。她身后的助手小林正捧着一本泛黄的《山海经》,絮絮叨叨地念着:“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有青鸟栖于东,赤龙盘于西,神人西王母居之……”

“停一下。” 陈砚秋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写满神仙的故事,几乎都没提过西周之后的事?”

小林愣了愣,翻了翻书页:“好像还真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 全是夏商甚至更早的事。周朝以后,除了封神榜里掺了点西周初年的事,就只剩八仙、白蛇这种‘接地气’的传说了,连个正经的‘创世神’都没有。”

陈砚秋站起身,望着远处连绵的邙山,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作为考古系最年轻的教授,她研究先秦神话与考古对应关系已有十年,这个问题像根细刺,扎在她心里很久了 —— 为什么中国的神话,会集体 “停” 在西周之前?难道那个时代,真的有过神仙?

这次来二里头,陈砚秋原本是为了验证 “夏代是否存在文字” 的猜想。可就在探方的第三层,一块巴掌大的绿松石铜牌,让她的研究方向彻底偏了。铜牌上嵌着的绿松石,拼成了一只展翅的神鸟,鸟喙叼着一枚圆形玉石,玉石上刻着四个歪歪扭扭的符号。考古队的文字学家反复辨认,确定这不是已知的甲骨文或金文,更像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

“你看这符号,” 陈砚秋指着玉石上的图案,“第一个像‘人’站在‘山’上,第二个是‘水’纹,第三个是‘火’,第四个…… 像不像‘天’字的雏形?”小林凑过来细看:“难道是在记录‘神人降火’的事?《竹书纪年》里不是写过,夏禹时‘天雨金,夏桀时两日并出’吗?”

这话让陈砚秋心里一动,她想起去年在山西陶寺遗址,曾见过一块刻着 “观象台” 图案的陶盘,盘沿刻着二十八宿的雏形,而陶寺遗址的年代,恰好是尧舜时期 —— 正是神话里 “尧命羲和观天象” 的时代。“走,去村里问问。” 陈砚秋突然拎起工具包。二里头遗址旁边有个叫 “神柏村” 的村子,村里老人都能讲几段跟 “夏王” 有关的传说。

村头的老槐树下,82 岁的王大爷正编竹筐。听说她们是研究 “老祖宗” 的,老人放下竹刀,打开了话匣子:“俺们村后那座山,以前叫‘禹王山’,山上有个山洞,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住过的。俺小时候还见过洞里的石桌石凳,上面刻着看不懂的花纹,后来搞农田水利,山洞被填了……”

“那您听说过‘神仙’吗?” 小林追问。老人笑了:“咋没听过?俺奶奶说,以前天塌过一角,是个穿红衣服的女子补好的;还有人能射下来太阳,能骑着龙飞。不过这些事,都说是以前的,周朝以后就没听过了。”陈砚秋追问:“为啥周朝以后就没了?”

老人挠了挠头:“俺奶奶说,周朝的天子‘懂规矩’,把神仙都‘请’走了,以后人间归人管,神仙不掺和了。”这话虽然带着民间传说的虚构成分,却让陈砚秋心里泛起了嘀咕:难道西周的建立,真的是神话 “断代” 的关键?

回到考古队驻地,陈砚秋连夜翻出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拓片。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着商代人最真实的生活 —— 而 “神”,是商代人生活的核心。她随手拿起一张拓片,上面的卜辞清晰可见:“癸卯卜,贞:今日雨?帝令雨?”(癸卯这天占卜,问:今天会下雨吗?是上帝命令下雨吗?)另一张拓片则写着:“贞:王侑于河,沉三牛,卯三羊?”(占卜:商王用三头牛沉到河里,杀三只羊祭祀,能得到河神的保佑吗?)

“你看商代的卜辞,” 陈砚秋指着拓片对小林说,“商王几乎每天都在占卜,祭天、祭地、祭河神、祭祖先,甚至打仗、打猎、生孩子,都要问‘上帝’的意见。在商代人眼里,‘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跟人互动频繁。”

更让她在意的是,商代的祖先神和自然神是 “不分家” 的。比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既是带兵打仗的女将,死后又被尊为 “神”,卜辞里有 “贞:妇好宾于帝?”(问:妇好会去陪伴上帝吗?)的记载。这种 “人神互通” 的观念,正是神话产生的土壤 —— 当人相信自己能与神交流,神话里的 “神人共居” 才显得合理。

可到了西周,情况变了。陈砚秋翻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上面的记载多是 “周天子祭天”“分封诸侯”“制定礼仪”,很少提到 “神与人的互动”。比如著名的 “何尊” 铭文,提到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 “天” 更像是 “道德权威”,而非商代那个能命令下雨、降灾的 “上帝”。

“西周人把‘神’拉远了。” 陈砚秋若有所思,“商代人觉得神就在身边,能直接管人间事;西周人却觉得,神是‘高高在上’的,只看天子是否‘有德’,不会再随便跟普通人互动。这种观念的变化,会不会就是神话‘消失’的原因?”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决定去陕西周原 —— 西周的发源地看看。

周原遗址在陕西宝鸡,这里出土过大量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陈砚秋在周原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特别的青铜器 ——“利簋”,上面刻着武王伐纣的故事,铭文里写着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武王伐纣那天,天上出现了 “岁星”(木星),预示着胜利。

“你发现没?” 陈砚秋指着铭文,“这里只提了‘天象’,没提‘神仙’。商代人打仗,会占卜问‘上帝是否允许’;西周人打仗,只看‘天象是否吉利’,把神的意志,转化成了‘自然规律’。”

博物馆的研究员老张,是研究西周史的专家。他告诉陈砚秋,西周建立后,最大的变革就是 “制礼作乐”。周公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从天子祭天到百姓婚丧,都有明确的规矩。而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 “敬天保民”—— 天子要敬畏上天,但上天不会直接干预人间,只会通过 “民心” 来体现意志(“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以前商代人祭神,用的是‘人牲’,把奴隶或战俘杀掉献给神;西周人祭神,用的是‘礼器’,比如鼎、簋这些青铜器,通过‘礼仪’来表达敬意。” 老张指着展柜里的青铜器,“你看这些鼎,大小、数量都有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平民不能用鼎。这种‘等级制度’,其实是把‘神权’转化成了‘王权’—— 以前神说了算,现在天子按‘礼仪’办事,就是在执行神的意志。”

陈砚秋突然明白了:西周人不是 “不信神”,而是把 “神” 装进了 “制度” 的笼子里。以前神仙可以随便下凡、干预人间,现在神仙的 “权力” 被限定在 “礼仪” 里,只能通过天子来体现。这样一来,普通人再也没有机会跟神仙直接互动,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新的 “神人共居” 的神话了。

可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她:为什么西周之前的人,会相信 “神仙存在”?难道那些神话,真的不是凭空想象?从周原回来后,陈砚秋去了甘肃天水 —— 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在天水市博物馆,她看到了一件距今 6000 多年的彩陶盆,盆内壁画着 “人面鱼纹”,而更让她震惊的是,另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壶上,竟然画着 “北斗七星” 的图案,旁边还有几颗星星连成的 “龙形”。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天文图!” 陈砚秋激动地说,“6000 多年前的人,已经能观察北斗七星了!”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她,这些彩陶上的图案,很多都跟 “天文”“历法” 有关。比如仰韶文化的 “太阳纹” 彩陶,其实是在记录日出日落的方位;马家窑文化的 “螺旋纹”,可能是在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而这些 “天文现象”,在后世的神话里,都变成了 “神仙” 的故事 —— 比如 “羲和浴日”,可能就是古人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想象;“嫦娥奔月”,可能源于对月亮变化的好奇。“会不会,所谓的‘神仙’,其实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拟人化解读?” 陈砚秋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她翻出《尚书・尧典》,里面写着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意思是尧命令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教给百姓农时。而在神话里,羲和变成了 “太阳的母亲”,每天驾着马车送太阳东升西落。

“你看,” 陈砚秋指着这段文字,“古人观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不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想象有一个‘神’在操控,这就是‘羲和’的由来。西周之前,科学不发达,古人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而西周之后,随着历法、天文知识的成熟,人们开始用‘规律’来解释自然,不再需要‘神仙’了。”

小林补充道:“还有大禹治水!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确实发生过大规模洪水,大禹可能是带领部落治理洪水的首领。古人把他的功绩夸大,就变成了‘大禹能呼风唤雨’的神话。”

陈砚秋点了点头。她想起在河南辉县出土的 “共伯和簋”,铭文里记载了西周后期 “共伯和代行天子政” 的事,这件事在史书里有明确记载,却没有变成神话 —— 因为当时的人已经能用 “历史” 来记录事件,不需要用 “神仙” 来包装了。

后来湖北荆州出土了一批战国竹简,其中有一篇《容成氏》,记载了从尧舜到夏商的历史,里面提到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而让之”。这段记载,跟 “大禹传子,家天下” 的传统说法不同,却让陈砚秋对神话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人觉得神话是‘假的’,但其实,神话里可能藏着‘未被破译的历史’。” 陈砚秋对小林说,“比如‘黄帝战蚩尤’,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有多个部落联盟,可能发生过大规模战争,黄帝和蚩尤,可能就是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古人把部落战争的故事,加入了‘神鬼’元素,就变成了神话。”

而西周之后,随着文字的成熟和史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 “纪实” 的方式记录历史。比如《春秋》《左传》,里面记载的都是诸侯争霸、大夫夺权的真实事件,没有任何 “神仙” 元素。即使有一些 “离奇” 的记载,比如 “孔子见麟”,也被解释为 “祥瑞”,而不是 “神仙下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陈砚秋补充道,“西周之后,‘人’的地位提高了。商代人觉得‘神’是主宰,人只能服从;西周人提出‘敬天保民’,开始重视‘民心’;到了春秋战国,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成了历史的主角,‘神’自然就退到幕后了。”

小林突然问:“那您觉得,西周之前真的有神仙吗?”陈砚秋笑了笑,指着窗外的邙山:“如果把‘神仙’定义为‘能操控自然、长生不老的超自然存在’,那肯定没有。但如果把‘神仙’看作是古人对‘智慧、勇气、正义’的向往,看作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那西周之前的‘神仙’,其实一直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 大禹的‘治水精神’,女娲的‘补天勇气’,黄帝的‘统一智慧’,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后来陈砚秋带着小林回到了二里头遗址,月光洒在探方上,那些三千多年前的陶片、玉器,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王大爷带着村里的孩子,在遗址旁的空地上摆起了月饼,给她们讲 “嫦娥奔月” 的故事。

“俺知道现在有人说,嫦娥是假的,月亮上只有石头。” 王大爷笑着说,“但俺还是愿意给娃们讲这个故事,为啥?因为这个故事里,有‘团圆’的念想,有‘善良’的道理。”

陈砚秋看着孩子们认真的眼神,突然明白了:西周之后,神话没有 “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以前的神话,是 “神的故事”;现在的神话,是 “人的故事”—— 比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这些故事里没有神仙,却有着跟神话一样的 “精神力量”。

她想起在周原博物馆看到的 “大克鼎”,铭文里记载了克大夫辅佐周天子,勤恳工作,得到赏赐的事。这件事虽然平凡,却体现了 “忠诚”“敬业” 的品质,跟 “大禹治水” 的精神一脉相承。

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商代人觉得‘神’是主宰,人只能服从;西周人提出‘敬天保民’,人成了历史的主角,这就是为何中国的神话故事,都发生在西周之前之前的原因,神仙其实也是并不存在的。那些西周之前的 “神仙”,虽然不再出现在新的故事里,却化作了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 就像那片刻着螺旋纹的陶片,虽然历经三千年,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的向往。

或许,这就是中国神话 “停在” 西周之前的真正原因:当人们学会用 “人” 的力量去面对世界,用 “智慧” 去解释自然,用 “道德” 去约束行为,那些 “神仙”,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悄悄隐入了历史的深处,却把最珍贵的 “精神”,留给了后来的我们。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一、端平入洛引发的冲突 金朝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南宋看到金朝刚刚灭亡,黄河以...
原创 如... 《项羽本纪》这篇由司马迁所作的经典传记,以其生动的笔触将项羽塑造成了许多人心中的英雄,一位四肢发达、...
原创 关... 文章标题:吕蒙如何巧妙控制江陵,关羽如何陷入困境 吕蒙凭借糜芳的背叛,成功攻占了江陵城,然而这场胜...
原创 美... 华盛顿的秋意渐浓,10月16日,一件来自遥远战国时代的虎形牌饰,悄然落户于中国驻美大使馆。美方高调宣...
朱枫上海地下工作身份证首次亮相 10月20日晚,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独家直播中,朱枫烈士后人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一批珍贵遗物实物。朱静、...
原创 宋... 岳飞,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从河朔到襄阳,几乎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
原创 秦...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秦始皇陵,探讨了它为何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经过了数千年的风雨,秦始皇陵已经变...
原创 我... 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历史是什么?它是过去传向未来的回声,是未来对过去的反响。”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历...
原创 开... 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在首都盛大举行,约30万的军民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当...
原创 历...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和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通过史书、小说和文学...
原创 朱... 古代的开国皇帝,几乎每一位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们在推翻旧王朝的过程中,怀揣着坚定的决心,几乎没有任...
原创 项...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的推动,墓葬文化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
原创 这... 以下是根据原文改写后的简化版,适当增加了细节和可读性: --- 伦敦塔桥(1892年) 图中展示...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谜案,明治天皇... 1929年,日本86岁的政治家、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人物、曾任日本宫廷主要负责人的田中光显,在接受媒体...
原创 韩... 韩信被誉为“兵仙”,他的军事才华让人赞叹,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难得的将才。然而,刘邦...
原创 雍... 图里琛,这位看似憨厚、身形魁梧的侍卫,其实是一位极为机智、心思缜密的高手。别看他总是一副五大三粗的样...
原创 诸... 作为三国历史爱好者,你一定听过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故事。可是,祁山到底在哪里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 在二战期间,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一颗在广岛,另一颗在长崎,很多人认为这是日本最终屈服的主要原因。然...
原创 二... 无论是贤德的君主,还是昏庸的君主,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有庙号,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和庇佑。然而,在最初...
原创 原... 刘备虽然最终没有实现统一天下、成为皇帝的梦想,但他依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刘备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