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这篇由司马迁所作的经典传记,以其生动的笔触将项羽塑造成了许多人心中的英雄,一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强者。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如果项羽最终得到了天下,他将会创建一个比汉朝更加辉煌的帝国。然而,这种假设真的能成立吗?我的看法是,项羽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成功或失败,最多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比死于非命的结局还要更加悲哀。
这一点其实很简单。项羽代表的是六国的旧贵族阶层,他所追求的是恢复分封制和贵族的统治模式,这种思想本质上是对历史的倒退。因此,最终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打得异常猛烈,几乎大杀四方,而刘邦则屡次遭遇失败。可是,尽管如此,项羽的局势却愈加被动,反而是刘邦在垓下之战中一举定乾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刘邦代表的是新兴的士族阶级,他领导的汉朝实际上是对秦朝体制的继承与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而项羽的想法则无法适应时代变迁。
那么,为什么秦朝会迅速灭亡呢?大家普遍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其法令过于严苛,特别是商鞅变法后,秦帝国打破了贵族对皇权的制约,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然而,如果说秦帝国的高效集权让它能够迅速吞并六国,那么为什么它却会在秦二世时期迅速灭亡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秦法虽然高效,却没有为皇权找到足够的支持者。
秦始皇的蓝图中,皇帝是唯一的特权阶级,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只能是“编户齐民”,这意味着社会治理只依赖秦法和官吏,而忽视了贵族阶级的支持。然而,社会治理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化”,而是需要在各个阶层之间找到平衡。皇帝并非可以独立于所有人之外存在,他必须找到各阶层的支持。如果没有贵族阶层的支持,皇权就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们的生活在秦朝的统治下彻底改变,贵族阶层的利益受到了压迫。因此,项羽的“除暴秦,恢复六国”的口号,也正是六国贵族后裔的诉求。而刘邦则不属于贵族阶级,他本身就是士族出身,背景与项羽完全不同。
尽管有些人说刘邦是个破落的农户,但史实显然不同。刘邦有田产、房产,还曾担任过低级官职。这表明他属于士族地主阶级。刘邦的部下,也多是同样出身的士族人物,如韩信、萧何、曹参、陈平等。
因此,秦末的战争,实质上是两场不同阶层之间的战争:一场是贵族阶级联合士族阶级推翻秦朝,另一场则是刘邦代表的士族阶级打败了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
如果项羽得了天下,是否能改变历史进程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项羽在占领关中后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建立了一个类似周朝的体制,天下被分为十八个诸侯国,而项羽自己成为了“天下共主”。然而,结果却证明这一做法无法持续。田荣、刘邦、彭越等人纷纷反对分封,项羽不得不出兵压制。即使如此,那些原本应支持项羽的既得利益者也大都不作为,甚至魏王豹在形势不利时直接投降。
连项羽最亲近的部将英布,也因个人利益而三心二意,不愿为项羽去死拼搏。历史告诉我们,项羽的“天下”不过是复刻了周朝的分封制,而这种做法注定会带来混战,因为每一个新建立的封国,都可能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冲突。
如果项羽采取了刘邦那种虚封实封、分封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做法,情况是否会更好?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当时他并没有采取这种办法。这是因为,六国的旧贵族阶层不会满足于刘邦式的虚封,而继续分封只会加剧冲突。而刘邦的分封与郡县制结合的政策,经历了多方讨论与磨合,最终才达成一致,这是一项士族阶级集体智慧的成果,而这种智慧项羽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事实上,项羽并没有任何政治智慧,尤其是在国家治理的问题上,他的思维就像一个简单的莽汉,依赖着武力来解决一切。他从未考虑过百姓的福祉,五次屠城的行为更显示出他对人民生命的漠视。一个没有任何治理思想的人,又如何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描述,充满了悲情色彩,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关。自从遭受宫刑后,司马迁心中充满了对失败英雄的同情,因此他在描述项羽时,往往突出他的悲剧色彩。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忽略项羽的缺点,他也提到了项羽的失败与无能,只是这些负面形象常常被悲壮的“霸王别姬”所掩盖。
所以,项羽的失败并非命运的不公,而是他代表了一个已经过时的政治模式。相反,刘邦所代表的士族阶级,走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路线,最终获得了胜利。项羽即使一度取得了胜利,但他的政治理念注定无法成功,历史的车轮也注定会碾压掉这些复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