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有四位重要的权臣,其中鳌拜是继摄政王多尔衮之后,权力最大的一个。鳌拜的权势甚至超过了多尔衮,但他最终的命运却没有像多尔衮那样善终,主要原因在于康熙比顺治更为聪明和有权威。康熙被尊为清朝的太祖,许多制度被视为“祖制”,后代很少改动,甚至有些制度几乎被视为禁忌。然而,鳌拜最终被康熙铲除,那么,为什么雍正皇帝在继位后却敢为鳌拜平反呢?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洲瓜尔佳氏,出身将门,武艺高强。他是清朝的三代元老之一,参与了清朝的许多重大征战。作为皇太极最信任的将领,鳌拜在松锦之战等战役中表现突出,屡次立下战功,被誉为“满洲第一巴图鲁”(勇士)。他不仅在战争中有显赫的表现,还因支持顺治皇帝即位而获得了极高的权力。在顺治去世后,年幼的康熙帝继位,鳌拜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
在“四辅政大臣”中,鳌拜虽然排名最后,但他由于长期在军中服役,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作为首辅,因年老多病不再关注政务,这为鳌拜提供了独揽朝政的机会。他利用“圈地”风波,将苏克萨哈排除,而遏必隆因胆小怕事也未能阻止他,最终朝政基本由鳌拜掌控。
然而,鳌拜逐渐变得越来越独断专行,完全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甚至屡屡违抗康熙的旨意,导致康熙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为了不引起鳌拜的警觉,康熙故意表现得对政务漠不关心,并在宫中培养一群年轻的贵族子弟,平时让他们练习摔跤,但实际上是在为一场计划已久的行动做准备。当时机成熟,康熙命令这些年轻的贵族子弟围捕鳌拜,将他抓捕并囚禁。
尽管鳌拜曾为清朝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康熙没有直接杀他,而是将他软禁在监狱中,最终鳌拜死于囚禁。但让人惊讶的是,康熙去世后,雍正却公开为鳌拜平反,并赐予他祭葬,恢复了他的公爵头衔,甚至加封了“超武”的荣誉,命令其世袭。乾隆帝即位后,则对鳌拜的功过进行了审查,最终决定停止其公爵头衔的继承,但仍然保留了“第一等男”的称号。
这似乎让人困惑:康熙铲除鳌拜,乾隆则对其作出贬低,唯独雍正却为鳌拜平反,这到底谁对谁错呢?
实际上,康熙的做法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帝王之术。他知道鳌拜的功劳无人可否定,因此他并没有完全否定鳌拜的贡献,而是将这个“包袱”留给了雍正。雍正之所以敢为鳌拜平反,一方面是因为鳌拜确实为清朝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另一方面,雍正的做法也不完全违背“祖制”,只是延续了康熙的某些政策。
康熙晚年在朝会上曾提到:“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可以看出,康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全盘否定鳌拜的贡献,反而多次提及鳌拜在战争中的表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再次追赠鳌拜“阿思哈尼哈番”称号,表示对鳌拜功劳的认可。
至于乾隆帝,他的做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平衡。康熙曾说:“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这表明康熙对于鳌拜的罪行有所宽容,而乾隆的贬低则是为了让鳌拜的历史评价更为适中,避免雍正的“过度平反”。
总体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做法各有其深意,既要考虑鳌拜的功过,也要避免触犯“祖制”或引发不必要的政治冲突。他们的处理方式,反映了清朝帝王在权力斗争和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