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平入洛引发的冲突
金朝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南宋看到金朝刚刚灭亡,黄河以南的地区处于空白状态,认为这是一个重新夺回失土、恢复国家的好时机。南宋计划占领黄河以南的土地,重新建立防线,防止蒙古的进一步扩张。于是,南宋决定发动战争,但没有提前通知蒙古,便悄悄开始了对蒙古的攻击,出兵攻占安徽、河南等地。
南宋的军队首先进攻河南的商丘、开封、洛阳等地,试图抢占金朝灭亡后留下的胜利果实。这一战役史称“端平入洛”。然而,当宋军逼近洛阳时,埋伏在城外的蒙古军突然发动攻击,宋军被蒙古军围困并击败。数万宋军在洛阳附近惨败,蒙古军随后追击,直到将宋军赶回南宋境内。这场本以为会恢复故土的军事行动最终宣告失败,从此,南宋和蒙古的关系彻底决裂,双方进入了长达45年的战争状态。
二、窝阔台时期蒙古的战略
南宋的军事行动失败后,许多人预料到蒙古将会加紧进攻南宋。然而,蒙古并没有大举南下。实际上,蒙古此时正在准备西征,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由拔都统领,配合各大宗王和部落首领的长子,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军队,历史上被称为“长子西征”。
在西征开始后,窝阔台又因朝鲜半岛的高丽反复无常,发动了远征高丽的战争。等到这些军队都已出发后,窝阔台才将注意力转向南宋。他指挥蒙古军进攻南宋的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南宋的都城临安靠近江淮,因此整个江南地区都投入了重兵防守。
在这段时间内,蒙古将领察罕三度发动大规模攻势,试图突破南宋的防线,进攻泗州、寿春和合肥等地,但都遭遇了南宋名将杜杲的强力抵抗。杜杲几乎每次都将蒙古军打败,造成蒙军巨大的伤亡。除了江淮地区,蒙古在荆襄地区的战斗也没有取得突破,因为这里的地形复杂,且南宋的名将孟珙进行了有效的防守。孟珙七年如一日守卫荆襄,最终蒙古军未能攻占一寸土地。
窝阔台去世后,蒙古的军事行动也暂时停歇。蒙古未能在窝阔台时期完全征服南宋,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蒙古主力分兵西征和东征;二是南宋地形复杂,特别是在江淮和荆襄地区,蒙古军不擅长作战;三是南宋拥有足够的资源、坚固的防线和经验丰富的将领。
三、蒙古内乱与大汗贵由的离奇死亡
窝阔台突然去世后,蒙古帝国的继承权问题引发了政治混乱。窝阔台指定的继承人贵由,当时正和拔都在东欧征战。窝阔台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贵由那里,但要等到贵由回到蒙古高原需要至少一年多的时间。于是,在贵由尚未归来的这段时间里,权力实际上落到了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手中。
乃马真执政期间,蒙古朝政混乱。她不仅影响了政治决策,还将蒙古的丞相耶律楚材逼死,局势动荡不安。尽管贵由在1243年就已回到蒙古,但乃马真依旧拒绝将权力交给贵由。直到1246年8月,贵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正式登上大汗之位。但拔都作为窝阔台的长子,并不承认贵由的合法性。拔都不满贵由继位,宣布自己在钦察草原建立了独立的钦察汗国。
贵由试图夺回钦察草原的控制,准备向拔都发起进攻。然而,就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贵由却离奇死亡。贵由的去世使得蒙古本土与钦察汗国的冲突暂停,但蒙古帝国再次陷入权力真空。贵由的皇后海迷失逐渐掌握了蒙古帝国的朝政,但她的统治也未能稳定蒙古的局势。
四、蒙哥即位后的战争
蒙哥继承了贵由的大汗之位后,开始清洗窝阔台和察合台系的诸王。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对反对他的人展开了屠杀,并几乎消灭了所有的反对派。为确保对蒙古军队的控制,蒙哥继续发起西征,向中东地区的波斯湾进军,而忽必烈则负责攻打南宋。
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大汗地位,蒙哥加速了对南宋的征服计划。在1257年,蒙哥指挥四大战区的蒙古军同时进攻南宋,全面展开大规模进攻。蒙古军从云南、四川、江淮、荆襄四个战区发起进攻,目标是彻底消灭南宋。
五、襄阳之战与南宋的覆灭
襄阳城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而忽必烈决定以襄阳为主攻目标。襄阳因地势险要,且防守坚固,成为攻破南宋的关键。然而,忽必烈的攻势持续了六年之久。南宋通过举国之力支援襄阳,令这场战争变得异常艰苦。直到1273年,襄阳城终于被蒙古攻破,南宋的防线彻底崩溃。
襄阳失守后,蒙古军迅速进军南宋的心脏地区,南宋的灭亡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六、崖山海战与南宋的最后一战
1276年,蒙古军攻陷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及其朝臣投降蒙古。然而,仍有一些南宋遗臣不愿降服蒙古,他们带着宋度宗的血脉,先后逃亡至福州、泉州、潮州等地。最终,逃至海上的宋遗臣在1279年迎来了最后一战——崖山海战。
张世杰率领10万南宋军民与蒙古军展开激烈对抗,然而,最终南宋战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最后的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剩下的南宋遗民纷纷殉国,南宋王朝也在此刻宣告彻底灭亡。
这场海战成为南宋的最终一章,也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