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从河朔到襄阳,几乎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正当他准备北伐,直指黄龙之时,却在风波亭被冤枉致死,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抚平的遗憾。但许多人却忽略了一点:与岳飞一同被杀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他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那么,为何在岳飞死后,岳云和张宪也没有幸免?
历史上,皇帝诛杀大将并不是没有先例。像刘邦就曾亲手处死韩信、彭越,并夷三族;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也都被灭族。通常这些大将的罪名多为“谋反”,而“谋反”在古代是重罪,不仅要处决,还往往连累整个家族。
然而,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秦国的战神白起,虽然功高震主,但他只是被赐死;唐朝的侯君集,虽然被判谋反,但李世民却只杀了他一人,并未牵连家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高仙芝、冯胜等人的身上,甚至袁崇焕被凌迟之后,家人也并未被杀。清朝的年羹尧,虽然犯下了大罪,但他只是被赐死,并没有牵连家族。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既然岳飞并没有被指控谋反,为什么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都没有逃脱死亡命运呢?难道真的是为了防止岳云因父亲被杀而心生怨恨,举兵反叛吗?
虽然从理论上讲,杀了岳飞之后,岳云若真想反叛,确实有可能激怒岳家军的士兵,反倒会激发更强烈的反抗。但从岳家军的实际情况来看,岳飞不仅仅是父亲,还是一位深得部下敬重的将领。岳家军手下的将士大多忠诚于岳飞,甚至愿意为他献身。若岳飞和岳云双双被杀,难道没有其他将领会挺身而出,替岳家复仇吗?
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岳云、张宪以及岳家军的性质。岳家军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朝廷,但实际上是一支完全忠诚于岳飞的私人军队,十余万士兵都心甘情愿听从岳飞指挥。如果岳飞有心叛乱,局势将极其危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唐朝的安史之乱。而赵构作为宋朝的皇帝,显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为了防止岳家军对自己构成威胁,赵构不得不做出决策。
岳云不仅仅是岳飞的儿子,还是一位勇将,年仅十二岁便投军,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张宪作为岳家军的第二号人物,军功显赫,对岳飞忠心耿耿。岳云被捕后,秦桧的心腹大理寺官员主审,经过一番审讯后,大理寺做出了以下判决:岳飞死刑,张宪斩刑,岳云流放三年。然而,真正做出最终决断的却是赵构。
赵构为何要做出这个决定呢?在他眼里,岳家军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股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岳飞的忠诚无可置疑,但他的部下,尤其是岳云,虽然没有表现出叛国之心,但如果岳云仍然掌握军权,岳家军可能成为继承权争斗中的一股巨大力量,最终演变成“黄袍加身”的局面。赵构的内心深处或许害怕岳家军的强大,甚至担心如果岳云继位,朝廷的统治将不再稳固。因此,他决定铲除岳家军的领导层,避免任何可能的政治风险。
经过这番操作,岳家军最终被分解,原本忠心耿耿的部将中,一些为了自保而背叛了岳飞,如王贵;一些则与朝廷激烈对抗,如牛皋;还有一些顺应朝廷安排,或辞官、或继续从军,少数则投降了金国或伪齐。岳家军,这支曾经威震四方的铁军,最终也没能抵挡住赵构的策略。
假如岳云还活着,是否赵构的战略会面临变数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构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不仅是为了清除岳家军的威胁,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尽管岳飞和岳云最终得以平反,但赵构的决定在当时却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历史的真相往往掩藏在权谋之中,赵构的这一决定,虽然残酷,却是为了保全宋朝的江山,也为日后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