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历史是什么?它是过去传向未来的回声,是未来对过去的反响。”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它是时间和记忆的积淀,深深影响着未来。而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历经五千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遗迹,尽管许多痕迹已被岁月冲刷,但它们无不见证了历史的演变。
然而,尽管中国历史记载浩如烟海,仍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近1500年的历史空白期。这个时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段“空窗期”呢? 一、上古时期的空白 严格来说,虽然中国历史有着悠久的记史传统,最早的信史时代始于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驱逐后,周王朝步入“共和行政”时期。信史时代,意味着有足够的证据、文字和考古遗物可以支撑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在这一时期之前,许多历史事宜并没有明确的第一手证据,只有后代的文献和口述将它们拼凑成“传说”,这些事宜被视为“传疑时代”。 这段近1500年的空白期,正好是信史之前的时代,包含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尽管我们知道这些朝代的存在,真正的考古证据却相当有限。直到近现代,甲骨文的出土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殷商和西周历史的窗户。 甲骨文首次出土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至今已发掘出超过154,000片甲骨,解读出的文字有200多个。这一考古发现,使得我们对殷商文明和西周早期的了解更加深刻。然而,关于比它们更早的夏朝,情况则较为复杂。 二、夏朝的存在:历史还是传说? 夏朝的历史大多来源于《战国策》和《史记》。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推举为部族首领,并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中广为流传。然而,在《晋史》中的记载却与这一说法大相径庭,书中提到,大禹在继位后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进行“让贤”,反而通过流放舜及其儿子,为自己的儿子扫清了继承王位的障碍,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这个版本的记录更贴近人性的复杂面,打破了“让贤”的美好形象。 关于夏朝的历史,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夏朝的真实性至今无法完全确认,仍然带有较多的神话色彩。 夏朝的第二阶段由后羿掌权。这个后羿正是我们熟悉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英雄,他原是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的武艺出众,但他并非一个合格的天子,虽然初期因战功出色获得权力,但他晚期沉迷于骑射,识人不明,最终被奸臣寒浞所害。 然而,夏朝并未就此灭亡,后羿的儿子少康勇敢而机智,在看到朝政混乱时,他以歌颂大禹和夏朝正统的方式重新凝聚民心,并成功夺回了政权,这一历史阶段被称为“少康中兴”。 不过,夏朝最终还是在暴君夏桀的统治下走向灭亡。夏桀无能、荒淫,沉迷享乐,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商汤趁机起义,最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商朝正式建立,夏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历史的遗失:为什么没有更多记载? 商朝的历史虽然有所记载,但也未能留下大量的文字材料。到了西周,才有了更加系统的历史记载。而在此之前的1500年,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历史遗迹和记载呢? 这其实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密切相关。上古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社会动荡频繁,医疗水平几乎为零。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下,百姓们最关注的是如何生存下来,而并非历史的记录。即便新朝代建立后,统治者也面临着如何守住资源、抵御外敌的困境,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历史的保存和记录。 此外,口头语言的传递早于文字的出现,在文字不普及的时代,许多历史故事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这种方式虽有效,但容易扭曲事实,甚至失真。而文字的传播则受限于生产力水平,早期的文字大多记录了祭祀、占卜等重大事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则几乎没有留下记录。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也有可能导致原本记录夏商的书籍和遗迹被销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段空白历史,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文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的摸索和变革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尽管这些1500年的历史被尘封,但它们依然是我们文明根基的重要部分,今天的辉煌正是建立在这些无数不为人知的先人奋斗和探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