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灭亡后,清皇室为何不学元朝逃回北方呢?
迪丽瓦拉
2025-10-22 14:04:27
0

清朝和元朝都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且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推翻了。那么,为什么在元朝灭亡后,元朝的皇族选择逃回北方重新崛起,而清朝灭亡后,满清的皇族却没有效仿元朝,而是选择束手就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原因。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震惊之余立即派遣北洋军前去镇压。但此时,北洋军已经完全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清朝无力指挥,局势变得异常复杂。最终,清政府迫不得已,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趁机向清政府索取更大的权力,成功夺取了军政大权。

袁世凯心思深沉,一方面打击革命军,另一方面却与革命党展开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作为条件,清朝皇帝溥仪退位,袁世凯顺利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这时,清廷才意识到自己被袁世凯彻底出卖。此时的清朝,已经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场危机,清廷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坚决不退位,但此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统治,而北洋军已经完全归袁世凯所有,甚至连清廷最后的禁卫军也被袁掌握。如果继续坚持不退位,清朝皇室可能会被立即推翻,甚至直接送上断头台。显然,这是一条自寻死路。

二是尝试逃回东北老家,希望能东山再起。但当时的东北已经完全成为日俄的势力范围,满清的老家早已一片狼藉。更糟糕的是,整个满清皇族的命运早就被袁世凯掌控,袁世凯已将他们作为自己当上总统的筹码。在这种情况下,逃回东北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从袁世凯手中逃脱简直是一种痴心妄想。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清朝皇室决定听从袁世凯的安排,宣布退位,以期能够卖个好价钱保全自己。因此,满清皇室在失去血性的情况下选择了退位,这是当时最理智的决定。

所以,面对国家和家族的选择,清廷最终选择了退位,而非奋起反抗。你觉得这是一种智慧的妥协,还是被迫的选择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以下是根据原文改写后的简化版,适当增加了细节和可读性: --- 伦敦塔桥(1892年) 图中展示...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谜案,明治天皇... 1929年,日本86岁的政治家、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人物、曾任日本宫廷主要负责人的田中光显,在接受媒体...
原创 韩... 韩信被誉为“兵仙”,他的军事才华让人赞叹,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难得的将才。然而,刘邦...
原创 雍... 图里琛,这位看似憨厚、身形魁梧的侍卫,其实是一位极为机智、心思缜密的高手。别看他总是一副五大三粗的样...
原创 诸... 作为三国历史爱好者,你一定听过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故事。可是,祁山到底在哪里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 在二战期间,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一颗在广岛,另一颗在长崎,很多人认为这是日本最终屈服的主要原因。然...
原创 二... 无论是贤德的君主,还是昏庸的君主,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有庙号,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和庇佑。然而,在最初...
原创 原... 刘备虽然最终没有实现统一天下、成为皇帝的梦想,但他依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刘备起初...
原创 中... 立秋刚过,豫西的黄土塬还带着夏末的燥热。陈砚秋蹲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探方边,指尖拂过一块刻着螺旋纹的陶...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苏峪口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深处,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2021至2025...
原创 清... 清朝末年,关于其国力的评价常常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清朝的GDP世界第一,显示其强大实力;而另一派则认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俄欧冲突,... 一 乌克兰一开始就被美国当做拖欧洲下水的工具,美国希望重复前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舍命救美国的故事。昨天...
原创 有... 从三国到现在,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和讨论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三国历史的影响力,依然是其他历史时期无...
原创 李... 崇祯十四年二月末,李自成率军离开洛阳后,进攻汝州,打算趁机一举占领该城。然而,汝州的城墙异常坚固,守...
原创 盘...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许多英雄人物都擅长使用枪,毕竟枪法潇洒威猛,吸引了众多武将的青睐。然而,要...
原创 隋... 在《隋唐演义》中,许多英雄人物各具特色,程咬金就是其中之一。他看似憨厚、忠厚,然而却获得了许多人广泛...
原创 大...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他登基后,为了稳固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手段,...
原创 从... 别再被评书里的情节骗了,所谓朱元璋 “火烧庆功楼” 诛杀功臣的说法,翻遍《明史》《明实录》这些正经史...
原创 刘... 张鲁曾是刘焉部下的一员猛将,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便指派张鲁与张修联合攻打汉中郡。在这场战斗中,张鲁不仅...
能被中美俄同时警告:非洲小国卢...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能够让中、美、俄三大国暂时搁置分歧,共同发声的国家,屈指可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