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曾提出一项计策,计划带领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小道,奇袭魏国的长安。这一计策最终被诸葛亮否决。时至今日,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讨论仍然广泛,支持魏延的和支持诸葛亮的各有不少。
支持诸葛亮的一方,通常会引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的失败案例,认为“冒险”是不可取的。明朝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率领起义军穿越子午谷,意图攻占西安(即原长安)。然而,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与陕西巡抚孙传庭带领明军迎击,经过数日激战,起义军大败,高迎祥被俘。高迎祥的失败,成为了许多人认为“子午谷奇谋”不可行的证据。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魏延的战略与高迎祥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高迎祥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魏延的计策注定会失败。让我们从魏延的计划开始分析,《魏略》中对此有详细记载。魏延之所以敢提出带领仅五千精兵(实际上约一万,其中五千为后勤部队)穿越子午谷,攻打长安,背后有几个关键假设:
1. 魏军主力被诸葛亮牵制,长安内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
2. 魏延认为魏国将领夏侯楙是个“怯懦无谋”的人物,若他亲自到场,夏侯楙必定会畏惧而逃。
3. 长安城内缺少强将,若夏侯楙逃跑,城中将无能组织有效抵抗,蜀军即可迅速占领。
4. 魏延不必担心补给问题,他认为可以在敌人的领土上就地获得粮草。
正是基于这些假设,魏延才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如果当时长安的守军有像张郃或郭淮这样的名将,魏延显然不会冒险提出这个高风险的计划。虽然诸葛亮最终否决了魏延的建议,无法准确判断魏延是否会成功,但从魏延的分析来看,成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诸葛亮的拒绝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战略家,诸葛亮追求的是“十全必克、无虞”的完全胜利,而即便是走大路,战争中也充满不确定性,成功并非百分百保证。
接下来,我们分析明末高迎祥穿越子午谷的情况。首先,魏延的计划是一个偷袭,而高迎祥的战略并非如此。根据《绥冦纪略·卷五》的记载,高迎祥带领超过十万的起义军,兵力庞大,难以隐蔽,无法像魏延计划的那样进行秘密行动。高迎祥选择子午谷,更多是因为这条路线回陕西比较快捷。
当时,明朝并非完全不知高迎祥的动向。在崇祯九年之前,负责镇压农民起义的卢象升已经紧追高迎祥,直到清军入侵,卢象升才被召回京师支援。若不是如此,高迎祥未必能顺利穿越子午谷。明朝的战略目标是封锁陕西通道,阻止起义军逃回或汇合其他起义军。
而魏延与高迎祥所面临的敌情完全不同。魏延假设长安守将夏侯楙会毫无抵抗地逃跑,而高迎祥面对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死战的明军精锐。洪承畴和孙传庭不仅有强大的军队,而且他们无法逃避失败的责任,如果失败,崇祯皇帝必定追究。因此,明军死战的态度与魏延希望敌人逃跑的情况截然不同。
此外,卢象升虽然被召回,但他在离开之前已调集了一支由祖宽和李重镇所率的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这些部队作战能力极强。尽管高迎祥的军队虽然庞大,但战斗力较弱,明军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即便如此,高迎祥最终未能突破明军的封锁线。尽管起义军在最初取得了一些小胜,但由于内部的叛变和士气崩溃,最终还是败给了明军。高迎祥被叛徒陷害,无法逃脱,最终被俘。
高迎祥的失败,与其部队的战斗力不足密切相关,但更为决定性的是内部叛变。如果没有背叛者的破坏,高迎祥或许仍有一线生机。因此,高迎祥的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单一的战术选择并不足以说明“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行。
综上所述,虽然高迎祥的失败成为了“子午谷奇谋”不可行的证据,但我们不能因为此而否定魏延的计划。两者的敌情和战术环境完全不同,魏延的计策是否会成功,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明史》
《盩厔县志》
《绥冦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