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曾对光武帝刘秀说过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句话揭示了乱世中人才的重要性。在三国动荡的时代,许多英才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投向了曹操的阵营,刘备未能挽留他们,的确是他的损失。
首先让我们想到的,便是《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建安六年(201年),在刘备被曹操击败后,他南下依附刘表,并驻扎新野抵抗曹操。徐庶看到刘备是汉室的皇亲,且信义广传,便决定投奔刘备。刘备见到徐庶后,十分重视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然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表去世,刘琮继位并决定投降曹操。此时,徐庶与刘备正驻扎在樊城,得知消息后,刘备带领大军南下,徐庶则带着家眷和诸葛亮一起逃亡。当他们经过长坂坡时,被曹操的追兵赶上,徐庶的母亲被俘。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徐庶决定告别刘备,投降曹操。
后来,徐庶以“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黄初四年(223年),他被任命为魏国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几年来,诸葛亮在北伐时曾感叹:“魏国的谋士如此众多,怎么不重用徐庶和石韬呢?”但最终,徐庶病逝,留下一块碑铭,记载着他的事迹。
接下来是陈登,字元龙,徐州下邳人,最初是陶谦的部下,后来曹操任命他为广陵太守和伏波将军。陈登文武双全,才智出众,深得陶谦的器重。担任广陵太守期间,他大破江东孙氏的进攻,赢得了声誉。刘备与陈登志同道合,常常称赞他是当世的英雄。刘备曾在与刘表、许汜谈论陈登时,许汜批评陈登过于傲气,但刘备却说:“像元龙这样既文武双全、又胆志超群的英雄,现如今恐怕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了。”
然而,尽管刘备如此器重陈登,最终曹操依旧收服了他。陈登虽然死于三十九岁,但在曹操麾下仍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还有陈群,字长文,出身于名门望族,他曾一度在刘备麾下工作。兴平元年(194年),刘备任豫州刺史时,陈群担任别驾,并曾劝刘备不要轻易东进徐州,因为当时袁术势力仍然强大,东进可能会引发战争。刘备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大败,事后懊悔不已。后来,陈群被曹操招入麾下,历仕三代,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为魏国的政治制度和礼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豫,字国让,原为公孙瓒部下,后归附刘备。年少时,他便随刘备援救徐州,刘备十分看重他,临别时曾动情地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田豫后归附曹操,并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方面,表现出色。若他一直跟随刘备,也许能与五虎将并肩而立。
尽管陈登、陈群、田豫、徐庶等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长期效力于刘备,他们最终都在曹操的麾下有了自己的作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刘备虽然失去了这些英才,但他们在曹魏政权的历史上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展现出各自的非凡才能,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