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刘备寄居在荆州。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孙权则在江东一带称雄,而刘表则掌控着荆州,刘璋控制着巴蜀地区,关中则是群雄逐鹿的局面。刘备在荆州遇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他设计了一套战略蓝图,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根据隆中对的战略,诸葛亮认为刘备不应直接与曹操对抗,孙权可以作为外部援助,但不能指望他完全依赖。刘备的最佳战略路径是先夺取荆州,然后占据益州。待掌控了荆州和益州后,再通过两路出兵,最终成就自己的霸业。
赤壁之战后,刘备成功占领了荆州南部,并于建安十六年进入益州,平定了这一地区。看似刘备按照隆中对的蓝图成功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然而,实际上,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时就已经受到破坏。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刘备的两路出兵计划,其中一支军队需要从荆州出发,进攻洛阳和宛城。而宛城位于南阳郡,靠近荆州的北部。然而,刘表所控制的荆州并不完整,他并未控制南阳郡。事实上,隆中对中的荆州战略,是基于刘表所拥有的那块完整的荆州,而非刘备后来所占领的荆州南部地区。否则,刘备的军队就无法直接攻打宛城和洛阳。关羽北伐时,虽然向襄阳和樊城进军,但距离洛阳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可以说,即便在刘备最辉煌的时候,他也没有完全实现隆中对中设想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布局。
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后,并没有向北进军,而是决定向西进攻益州。这一决定实际上是一次机遇,几乎可以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在刘备成为荆州牧后,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驻扎江北。但当时襄阳实际上还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关羽只是名义上的太守。然而,刘备将关羽视为自己的亲信,并任命他为襄阳太守,这表明他当时有意图向北进军,夺取襄阳郡。但在建安十六年,张松、法正和孟达的出现,打乱了刘备的计划。由于这些人在益州的内应作用,刘备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决定放弃北伐,改为西进。
刘备最终占领了益州和汉中,但随着关羽北上,东吴趁机偷袭并夺取了荆州,使得刘备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根据地。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也因此彻底破灭。刘备试图通过东征来收复荆州,但在夷陵之战的失败后,蜀汉的局势变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