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6月,洪秀全在带着遗憾离世后,终于踏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天国,去见他心中的上帝耶和华。作为史上最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洪秀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不可小觑。章太炎在《逐满歌》中曾评价他:“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孙中山也提到过他,认为洪秀全与朱元璋一样,都是从布衣起家,凭借三尺剑力,驱逐异族,最终登基称帝。两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洪秀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我衣冠”的历史贡献。然《清史稿》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洪秀全“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并且“严种族之见,人心不属”。
那么,洪秀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给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他虽然享受到了天国的成果,但在关键时刻却掉链子,根本不具备帝王的素质。李秀成是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陈玉成死后他独自支撑大局,因此他的评价较为全面、客观。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多次批评洪秀全,认为他并不具备帝王风范,甚至称他只是坐享劳动成果的“精神领袖”。李秀成指出,太平天国的成立主要依赖的是南王冯云山,而不是洪秀全。冯云山才是太平天国的真正奠基者。洪秀全起初在赐谷村传播基督教教义失败后,准备返回广东继续教书,但冯云山却不依赖他,独自一人艰苦奋斗,来到紫荆山并开始拉拢教会成员。冯云山不仅吸引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核心骨干,还参与了天国历法、文书、法律和行军条例的制定。可以说,若没有冯云山的辛勤努力,就没有后来的太平天国。
冯云山在紫荆山取得第一桶金后,洪秀全才从广东赶来“接盘”,以“教主”身份领导教会。1852年,冯云山阵亡,西王萧朝贵也在几个月后去世,东王杨秀清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实际领导人。此时,东王杨秀清主导一切政务,带领军队继续北上,最终占领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与清朝的王朝对立。直到“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几乎全由杨秀清打理,洪秀全则躲在深宫里,不参与实际管理。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提到,杨秀清非常有能力:“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在杨秀清的领导下,太平天国的军队接连战胜湘军,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然而,洪秀全却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最终将太平天国推向了灭亡。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提到,当杨秀清开始表现得过于嚣张跋扈,甚至欺负包括洪秀全在内的其他领导人时,洪秀全与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联合起来,决定除掉杨秀清。然而,洪秀全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圣旨,承认事变的合法性,导致了韦昌辉陷入孤立,并成为众人眼中的叛徒,最终导致内部分裂,数万精锐阵亡。李秀成批评洪秀全关键时刻不站出来担当责任,导致了局面恶化。
洪秀全的失误并不仅限于此。1861年,安庆失守,英王陈玉成应该为此负责,但洪秀全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反而在此时将陈玉成罢免,并册封了他手下的几位将领为王,进一步分割了陈玉成的权力。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批评洪秀全“滥封”手下为王,导致军事指挥失灵,最终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此外,李秀成还批评洪秀全“任人唯亲”,只重用同姓亲人,而不重用贤臣。在国家危机时,洪秀全居然还相信“天兵天将”会降临帮助他,甚至在自己病重时拒绝服药,号召大家一起吃“甜露”,这种荒谬的行为令人发指。李秀成认为,洪秀全不仅缺乏帝王的责任感和决断力,还因固执与亲情干扰了治国理政,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
从李秀成的《自述书》中可以看出,他对洪秀全的评价相当低。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的创建和打天下的工作,并非洪秀全一人之功,而是冯云山、杨秀清等人的努力。洪秀全只是坐享其成,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李秀成认为,洪秀全远不如刘邦、朱元璋,甚至不及李自成,因此,洪秀全并不具备一个帝王所需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