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是目前对这场战争分析最深入的资料之一。简而言之,战争的过程就是:赵国的廉颇选择了丹河防御,这是最佳的应对策略。他通过建立纵深防线,使得秦军难以突破,造成秦军的后勤压力巨大。然而,赵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后勤困境。双方的对峙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赵国最终决定通过进攻打破僵局,赵王任命赵括接管指挥。
赵括上任后,为了展开进攻,他将防线后方的部队集中,试图突破困局。此时,秦军的白起采取了非常高明的战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将赵军包围。廉颇看清了这个局势,选择了消耗战,故意让秦军陷入疲惫,试图拖垮敌人,但由于赵国的整体国力已不允许继续拖延,他最终被撤换了。
赵括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将领,他在长达46天的粮草断供期间,赵军并未崩溃,反而有序组织突围,直到赵括战死,才全军溃散。这表明赵括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指挥能力。只是因为白起的巧妙战术和廉颇的被动防守,赵括的领导力被压制。实际上,即使廉颇未被撤换,赵军是否能支撑下去仍然是个未知数。
长平的地形使得进攻非常困难。双方都处于山地,防守起来容易,但追击却很困难,尤其是白起的战术非常隐蔽,极具突然性。赵括的错误主要有三点:不重视后勤、忽视后路安全,以及面对包围后没有立即突围,而是选择等待援兵。这一系列失误,让他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赵括被任命接替廉颇并非毫无理由,但换帅背后的战略考量也很复杂。廉颇的坚守策略固然有效,但他低估了秦国占据上党之后的决心。到换帅时,秦赵两国的经济几乎崩溃,赵国的粮草极度匮乏,而秦国凭借平定巴蜀后的稳定粮源,继续供给战线。赵国的战略需要短期内解决问题,而赵王不得不选择赵括出征。
然而,赵括的实际战术并不合适,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将赵军的补给线切断,并通过围点打援、消耗赵军士气,将战局彻底反转。赵军在白起的精妙运作下,完全被困死,最终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暴露了赵国的多重问题。赵国的军力无法长期支撑如此庞大的战斗,四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巨大,民夫的调配和后勤压力也极为沉重。尽管赵国的指挥官们尽了全力,但面对秦国的强大国力,赵国注定难以抵挡。廉颇和赵括的更替,也反映了赵国在战争中的战略困境。
白起的大胆用兵使得这场战役的战术更加复杂,他通过巧妙的包围和调动,将赵国逼入绝境。赵国的失败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最终,赵国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选择了妥协和快速解决,但却未能成功逆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