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中央独立师,实际上是由驻扎在武昌的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早在北伐军攻占武汉时,黄埔军校就从广州迁到了武汉,成为黄埔第一分校。当时,蒋介石仍然挂着校长的头衔,但随着他在江西展开反共活动,学校改为了委员会制,校务委员会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各派代表组成。委员会的常务成员虽然有汪精卫等五人,但实际上,长期住在学校并处理校务的只有中共的恽代英,所有的工作基本上由恽代英亲自管理。
黄埔武汉分校在当时成为了武汉革命运动的先锋力量,校内的共产党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个班级里,学生人数通常有120多人,其中党员就有二三十人,剩下的也有不少是国民党左派。接到叶挺指挥的命令,要前去阻击夏斗寅时,学生们充满了信心。有的人说:“叶挺不仅军事上强,政治上也有独到见解。”还有人说:“这次战斗由叶挺指挥,一定能够打败夏斗寅。”
然而,战斗的进展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样顺利。在决定反叛之前,夏斗寅曾劫夺了武汉政府原本打算送给杨森的军火。这批军火数量庞大,包括四门山炮、十二门迫击炮、十六挺重机枪,还有步枪机枪子弹一百多万发。当地的鄂军拿到这些武器后,火力大增,这也使得独立师第一团在沿铁路进攻时进展缓慢,迟迟无法取得胜利。
叶挺的本名叫阿宝,他为人性格乐观,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笑脸迎人,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笑宝”。然而,这只是他在战场之外的模样。熟悉叶挺的人都知道,一旦踏上战场,叶挺的气质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冷酷而威严,令人不敢轻视。
叶挺独立师第一团团长兰腾蛟与叶挺是保定军校的同班同学。那时的叶挺给他留下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印象,沉静而不多言。十年后,兰腾蛟与叶挺在战场上重逢,情谊依然深厚。然而,刚到纸坊前线,兰腾蛟就发现,叶挺的变化非常明显。战斗开始之前,叶挺神情严肃地对兰腾蛟说道:“作战不能像学校演习那样按部就班,必须灵活、迅速,勇敢地击败敌人。”随后,针对第一团进展缓慢的情况,叶挺亲自写了一道手令,严令道:“限时夺取敌阵地,如有迟疑,将依法从事。”
叶挺这种毫不留情的做法,让兰腾蛟感到震惊。回想起以前听到的关于叶挺严明军纪的传闻,兰腾蛟此时只感到一股沉重的压力。他开始明白,真正的战场和课堂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没有温情和犹豫,所需要的只有果敢、坚韧和必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