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19年10月,关羽正在与曹魏的曹仁展开激烈的战斗,但就在此时,他的背后却遭到了东吴吕蒙的突袭。这一背叛标志着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开始了艰难的撤退,而最终,这位蜀汉的重要将领在孙权手下丧命。
关羽的死亡对蜀汉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尤其是他还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在蜀汉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不可或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从关羽败退的10月到12月他被孙权杀害的两个月时间里,竟然没有任何援兵前来救援他。即使是刘备,他也没有派兵出手相助,这让人深感疑惑。 虽然成都与荆州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刘备调动兵力进行支援。那为什么刘备没有这么做呢?对此,历史学者有两种主要的猜测。一种是从时间和距离角度出发,认为当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回成都时,已经为时太晚,刘备也没有机会做出反应。另一种则提出了阴谋论,认为关羽功高震主,刘备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选择让孙权解决关羽。 但这两种猜测都不成立。从时间和距离上讲,虽然成都与荆州相距较远,但刘备在关羽面临危机的几个月里完全有足够的时间获知前线的战况。而且,关羽对蜀汉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刘备怎么可能在如此关键时刻放弃他? 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出手救援呢?可能的原因在于,刘备当时的态势和心理活动可以用“不可思议”和“来不及”来概括。关羽的战事起初进展迅速,甚至令曹魏和东吴两大敌人都心生畏惧,这也让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关羽。然而,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10月初,关羽在与徐晃的战斗中失利,而东吴竟然与曹魏结成了联盟。这些变化让刘备感到震惊。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关羽在最需要支援的时候,竟然遭遇了自己的亲信糜芳投敌,甚至连自己的义子刘封也没有伸出援手。这些连串的变故,显然超出了刘备的预料。 所有这些消息都是通过一封封信件传递给刘备的。刚开始,刘备只能收到关羽战败的消息,但随之而来的更复杂的情况让他陷入了迷茫。对于刘备来说,兵败并非稀奇事,关羽是有能力扭转局势的。他也相信,荆州在关羽的带领下,加上糜芳和傅士仁的支持,是能够抵御曹魏与东吴联手的攻势的。因此,刘备并没有立刻派兵增援,认为关羽仍然能够自保。 然而,随着更多的坏消息传来,刘备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由于信息是间断性地传递过来的,他一直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等到关羽被杀的消息最终传到成都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刘备的救援行动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总的来说,刘备的无能为力并非出于故意,而是因为他在接到坏消息时的困惑和迟疑。尽管他有机会采取行动,但由于信息的滞后和局势的复杂,最终未能及时救援关羽。如果当时刘备能预见到关羽的困境,或许他会在关羽兵败之时就采取行动,派兵支援,并指派刘封接应关羽。但历史没有假设,刘备并没有足够的预见能力,而关羽也未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