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并没有选择回到蜀汉的都城成都,而是逃到了白帝城,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这段时间,也正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发生的时期。通常,皇帝托孤是在都城进行的,但刘备坚持,即便临终,他也不打算回成都。那么,他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曹丕篡位建立魏国后,刘备在成都即位。同年,他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出兵讨伐东吴。到了222年春,刘备派黄泉督江北水军,同年秋天,蜀军在夷陵战役中被东吴将领陆逊击败,多名将领如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阵亡。夷陵之败后,刘备退居永安的白帝城。
到了章武三年三月,即223年夏(6月10日),刘备因病去世,享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列祖,葬于惠陵。因此,从夷陵战败到去世前的近一年时间,刘备一直滞留在永安白帝城,没有回成都安抚民心。按照常理,战败后都城成都会陷入紧张和恐慌,作为皇帝,他理应回去镇抚百姓。但刘备选择留在白帝城,这让人不禁好奇,他到底在想什么?
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因为颜面无存,不敢面对蜀中的百姓。的确,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他是一个重大打击,但考虑到刘备一生经历了无数战役和挑战,他绝不可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自己创建的基业。他历经艰险、舍弃妻儿,仍然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因颜面问题而不回成都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
另一种说法主要来自《三国演义》,小说中为了维护蜀汉正面形象,描写刘备在白帝城去世,显示他坚守蜀地、镇压敌人的意志。而实际历史上,刘备虽然病重,但仍指挥军队在永安布置防御工事,说明他并非完全无力行动,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保卫蜀汉的东门。永安地理位置重要,是益州的门户,如果刘备退回成都,可能会引发四川中部叛乱,东吴趁机入侵益州平原,甚至曹魏集团也可能趁火打劫。刘备留在白帝城,实际上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守护蜀汉的核心地区。
同时,刘备的驻守也让东吴不得不谨慎行事。孙权得知刘备在白帝城,感到忌惮,主动派人请求和议,这说明刘备的战略眼光仍在发挥作用,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在为蜀汉的安全做出安排。
总的来说,刘备选择滞留白帝城而非回成都,既不是单纯的颜面问题,也不是完全因病无法行动,而是出于保全蜀汉、稳固战略防线的考虑。他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即便身处逆境,也依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