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为了实施对中国的侵略,派遣了大量人员到中国,其中包括学者和普通民众。他们带着相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下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建筑风貌、人民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等。这些照片后来被整理成册,印刷后作为宣传材料在日本广泛传播,旨在让更多日本人了解中国,并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从而为日本的侵略活动创造舆论基础。如今,当我们回顾这些老照片时,心中既感到一丝熟悉的温暖,但也不禁生出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想到这些影像背后曾是侵略者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
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位于北京的天坛圜丘。圜丘是古代皇帝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也被称为祭天坛。它坐落在天坛的南部,朝向南方,四周围绕着红色的宫墙,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常被称为子墙。圜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近五个世纪。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当时缺乏合理的管理,圜丘四周杂草丛生,显得十分荒凉,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接下来的照片展示的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太和殿。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见外宾的主要场所,庄严且华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另一张照片展示了金水桥的风貌。金水桥分为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故宫内的太和门前,跨越金水河,由五个并排的单孔拱券汉白玉石桥组成。外金水桥则横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重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采用三孔拱券汉白玉石构造,显得十分宏伟壮观。 还有一张照片展示了故宫午门上的斩刀,这个工具曾是专门供刽子手使用的,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曾割断过多少生命。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三扇大门正对着宫内,通常人们提到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误传。真正的行刑地点,尤其是在清代,主要设在菜市口,而非午门。 接下来的照片则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这些照片由日本摄影师拍摄,记录了这座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在战争后的模样。园林的残破景象令人触动,激起无尽的感慨。 最后,我们看到了昆明湖上那座造型独特的桥。这座桥横跨昆明湖,古时称为七里泊,位于颐和园内。湖面波光粼粼,景色如人间仙境,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令人驻足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