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清宫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位大官犯了错,被朝廷处罚,不仅自己受罪,家人也难逃牵连。尤其是当官员被发配到宁古塔时,从老人到孩子的女眷都会哭着喊着要自杀,宁可死也不去那个地方。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人如此畏惧呢?
事实上,不只是女性害怕,男性也同样惧怕流放到宁古塔,只是女性因为家属身份和生活环境更加脆弱,所以表现得尤为恐惧。
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是地名,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名字“宁古塔”源自满语,意为“六个”,传说这里曾有六兄弟,各自镇守一方,因此得名。清朝时期,宁古塔是东北边疆的重要重镇,清廷在这里设立将军府,统辖黑龙江、吉林等地区,成为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还有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用途——接收流放人员。这一惯例可以追溯到顺治年间。历史上,很多知名人士或其家属曾被流放至此,比如郑芝龙的家人、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家属、诗人吴兆骞,以及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等。
流放人员的到来,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客观上推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但如果可以选择,他们绝不会愿意踏上去宁古塔的路。
原因很简单:宁古塔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明末官员王家祯曾到访,形容宁古塔在辽东极北,远离京城七八千里,冰雪覆盖,连中国人也鲜少到过。被流放至宁古塔23年的名士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描述:“春初到四月有雷鸣般的大风,五月至七月连绵阴雨,八月中旬后开始降大雪,九月初河水就结冰。一落地的雪便化为坚冰,千里一望皆白。”
方拱士这位文人也感慨,宁古塔比黄泉还可怕,可见其艰苦程度。
正因如此,清廷不得不动用强制手段,把人们流放至此。恶劣环境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严酷,能够让犯人感受到生不如死的惩罚,也对潜在的犯罪者形成威慑。
尤其是女犯人,她们多出身中原温暖富庶的地方,对宁古塔的寒冷和风霜几乎无法适应。沿途路途遥远,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许多人在路上就丧命。即便幸运到达,也要面对新的生存挑战。女犯人最易遭罪:古代讲究男女有别,但成为犯人后,她们的权利被剥夺,善良的狱卒可能只敲诈一点财物,残酷的则可能对她们施以虐待,越漂亮的越危险。
而身体健康、意志坚定的人才能从长途跋涉中幸存,抵达宁古塔后,才算真正进入这片冰雪封地的考验。
当然,如果流放者有文化或技艺,生活会好一些。例如吴兆骞在宁古塔开馆授徒,受到当地百姓和官员尊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女性犯人,即便有才华,也无法像男性一样开馆教学,她们的生活依旧艰难。总体来说,流放无论到哪里,对女犯人都是极大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