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决定以武力夺取益州后,庞统为他提供了三种策略:
1. 上策:选精兵,昼夜急行,秘密绕小道奇袭成都。
2. 中策:擒拿白水关守将杨怀和高沛,合并他们的军队,再南下攻打成都。
3. 下策: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的兵力,稳步进军攻取益州。
最终,刘备决定采取中策。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年底,刘备通过虚报荆州有急事的消息,假装收拾部队,做出撤退的样子。白水关的两位守将杨怀和高沛以为刘备撤军,便主动前来送行,结果他们却中了埋伏,被刘备处死。随着这两位将领的死去,白水关守军失去了领导,最终在刘备的威胁下投降,这解决了刘备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刘璋在成都焦虑不安,完全没想到刘备会突然反目。刘璋的臣子郑度提出了一个策略:将巴西和梓潼的百姓迁往涪水以西,销毁一切粮草,筑起高墙深沟,只要坚守不出,敌军就会因为缺粮而自行退走。郑度认为,刘备的军队孤立无援,必会败北。
这一策略无疑瞄准了刘备最大的弱点——粮草短缺。当时刘备刚刚进入益州,兵力并不充裕,依赖临时征粮。郑度的建议似乎能使刘备陷入困境。然而,刘璋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拒绝了郑度的计划。他的理由是:“我听说用安民的方法抵抗敌人,而不是牺牲民众来避敌。”
刘璋的选择反映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虽然这让他失去了迅速行动的机会,但也为他争取了益州本土势力的支持。刘璋拒绝了郑度的建议,并将其罢免,刘备此时可以松一口气。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的大军继续南下,迅速攻占涪县。刘璋派出刘璝等将领前去阻击,但都被刘备击败。涪县的失守让刘备充满信心,他认为成都的门户已开,自己接管益州指日可待。
在庆功宴上,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胜利真令人高兴。”然而,庞统却不以为然,反驳道:“我们若以攻占他国为乐,就失去了仁义。”刘备因庞统的话愤怒离席,但不久后便意识到自己不该急躁,于是重新邀请庞统坐回。庞统虽然回到席间,但始终沉默,直到刘备主动询问时才说道:“君臣皆有错。”
庞统真正想表达的是,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乘胜追击。刘备此时的庆功,反而让大军松懈了。在这关键时刻,刘备失去了应有的警觉,他也意识到,若不尽快采取行动,可能会错失良机。
不过,刘备的决策并未因此受到重创。在继续南下的过程中,刘备遇到了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雒县。刘璋派儿子刘循守城,而刘备在攻城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雒县的坚守让他深刻体会到,攻城远比野战困难。刘备虽占有野战优势,但攻克坚固防线仍然困难重重。
就在此时,刘备遭遇了重大的损失。庞统在前线指挥时,不幸中箭身亡,这位智勇双全的谋士年仅36岁。庞统的死对刘备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刘备依旧未能放松警惕。后方的葭萌城也遭遇了威胁,刘璋派遣一支大军试图攻占该地,而刘备的军队此时面临两面夹击的危局。为了保住后方,刘备在急忙调遣援兵的同时,依靠霍峻守住了葭萌城。霍峻在面对敌军二十倍的压力下,竟坚守了整整一年,直到援军赶到,成功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霍峻的英勇守城成为刘备得以继续进军的关键,他也因此受到了刘备的高度嘉奖。
经过长达一年的苦战,刘备终于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夏成功攻下了雒县,成都的门户已被打开,接下来的战斗仍将充满挑战,但刘备的胜利已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