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刘备在与曹操的战斗中惨败,狼狈地逃到了荆州。刘表得知后,亲自前往郊外热情迎接刘备。从那时起,刘备在荆州度过了七年“无所作为”的时光,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爆发。
对于有着远大抱负的刘备来说,七年的空白期无疑是痛苦的,他甚至曾对刘表说:“我已经近五十岁,年华老去,却依然一无所成,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但这七年真的完全是无所作为吗?其实,刘备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两件看似“傻事”,却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放火烧掉自己的军营 刘备和刘表的关系表面上十分和谐,但刘表心里其实对刘备很有戒心。毕竟,刘备过往的历史充满了变数,他曾和吕布结盟,又与曹操合作,接着又帮助袁绍,谁也无法确定他接下来会做什么。正因为如此,刘表既想借用刘备的力量,又害怕他会反叛。 刘备来到荆州的第二年,刘表派他北上攻击曹操,表面上看是信任,实则是考验。刘备面临着两条路:一是拒绝任务,但这样做会得罪刘表,甚至可能被赶出荆州;二是接受任务,去和曹操对抗,但这风险极大,毕竟曹操势力强大,刘备能胜算几何? 刘备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带领军队北上,途中经过叶县时,曹操派出了夏侯惇和于禁来追击他。为了诱敌深入,刘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下令放火烧掉自己的军营,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果然,夏侯惇等人上当了,他们追到了博望坡,却中了刘备的埋伏,结果大败而归。 这个事件后来被《三国演义》改编成了“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但实际上,策划并执行这一切的正是刘备自己。这场战斗为刘备赢得了声誉,也让他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向刘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那么,刘备为何要烧掉自己的军营呢?一方面是为了让夏侯惇轻敌,另一方面,他也在借此机会向刘表提出条件:如果刘表愿意支持他与曹操对抗,他便能将事件扩大,形成刘表和曹操的对抗局面;如果刘表不给予支持,他也有理由继续驻守荆州,不与曹操正面冲突。通过这场战斗,刘备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稳固了在荆州的立场。 二、三次亲自去请一位年轻人 自从打败夏侯惇后,刘备在荆州的地位逐渐稳固。虽然他只占有新野这一座小城,但至少这是他自己的地盘。此时,刘备开始着手招募兵员和寻找贤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时至今日,大家都称赞刘备礼贤下士,然而在当时,这一举动却显得有些“傻”。毕竟,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年轻的乡村学者,谁能保证他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如果诸葛亮最终没有取得显著成就,刘备的三顾之行岂不成了笑柄? 但刘备显然不是凭运气做事。事实上,他早在之前就得到了许多贤士的推荐,最具说服力的便是徐庶的推荐。徐庶深知诸葛亮的才华,极力劝说刘备。与此同时,刘备也向水镜先生司马徽请教,得到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评价。这些为刘备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促使他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 从这些细节来看,刘备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才决定邀请诸葛亮出山。正是这一决定,后来奠定了刘备建立蜀汉的基础,也使得他最终成为了开国帝王。 总结 刘备这七年看似没有显著作为,但实际上他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两件“傻事”——烧掉自己的军营和三顾茅庐。这两件事虽然当时看起来有些冒险,但却为刘备的未来铺平了道路。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生若想达到高度,首先要打好根基,其次要敢于冒险,但决不能盲目依赖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