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检验一个人对历史了解的深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看他如何评价隋炀帝。如果一个人对隋炀帝的评价中正面过多,那么可以推测他对历史的理解相对浅薄。隋炀帝在位时,奢华无度、好大喜功,不仅大规模进行建设,还频繁发动战争。这些行为导致大量劳动力被征召,田地荒芜,百姓疾苦,国家动荡。
随着隋朝统治的崩溃,隋炀帝选择了逃避现实,南下扬州过上安逸生活。就在他南下的过程中,各地爆发了起义。当时,除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瓦岗军、窦建德军和杜伏威军这三股势力也在不同地区崛起。
在众多的起义军中,瓦岗军的名气最大,部分原因归功于小说、评书和电视剧的影响。人们常听到一句话:“宁愿学桃园三结义,也不愿学瓦岗军一炉香。”这句话借用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义气深厚、情深意长的形象,而瓦岗军的领袖们则常被描绘为“表面兄弟”,内心充满心机,彼此间互相残杀,最终败给了唐朝并投降。
许多影视剧中将瓦岗军的领袖李密描绘成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无能的人。甚至在他投降唐朝后,仍然反叛被杀。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李密真的如剧中所描绘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并非如此,有一件文物可以证明这一点。
1974年,在河南鹤壁进行卫河清淤时,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墓,随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在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墓志,上面刻有《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经过考证,这座墓的主人正是李密。
《李密墓志铭》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碑文共有39行,1202个字,字形大约为2厘米。这篇碑文是由唐代名臣魏徵撰写的。通过碑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并不是一个仅仅依赖勇气的武夫,而是一位文武双全、才智过人的人物。魏徵在文中盛赞李密,称他“雅善书剑,尤精文史”,不仅具有过人的勇气,还具有博学多才的智慧,胸怀大志,志向远大,甚至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征服敌人的智慧。
魏徵在文中还提到,李密的风采和志向可与项羽相媲美。这与许多电视剧中呈现的李密形象截然不同。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魏徵曾是李密的旧部,可能对李密存在一定的美化和吹捧成分。
《李密墓志铭》采用的是精致细腻的楷书,笔画锋芒毕露,字形瘦硬有力,提按分明,字形庄重而略宽,带有隶书的风格。这种书法风格在初唐的作品中常见,也影响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创作。从这件文物来看,李密的历史形象远比电视剧中塑造的更为复杂和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