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的汉人王朝,都存在一个二世魔咒问题:也就是王朝传到第二代或者准备传给第二代的时候,肯定会发生一些变故。这些变故,很大程度会导致王朝的世系发生大幅度改变。
1、汉朝问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是秦。不过,秦二世而亡实在太典型,所以姑且不提。
对于西汉的开国皇帝来说,自己有且只有一个嫡长子,那就是刘盈。所以按照宗法制,西汉应该沿着刘盈这一脉传给后世。但是,刘盈的后人并没能掌握汉朝。
刘盈在位七年就因为纵情享乐去世。之后刘盈的两个儿子先后做了八年皇帝——西汉的前少帝和后少帝。当然,中国传统史观认为前少帝和后少帝是伪帝——伪皇帝和废帝是不同的。所谓的废帝,是历史上承认此人是皇帝,但是属于被废掉的那种。而伪帝则是帝号压根不被承认。
前后少帝在位那会儿,西汉处于吕太后当家时期。吕太后死后,西汉的军功集团合谋推翻了后少帝的朝廷,然后拥立没什么势力的代王刘恒为皇帝——也就是汉文帝。文帝朝廷也坚持表示刘盈没有后人,后少帝是假的。就这样,西汉的第二代皇帝绝后了。
2、唐朝问题
隋朝的情况和秦朝类似,所以也姑且不提,我们接着说唐朝。
本来唐朝的皇位正统继承人是李建成——李渊的嫡长子。但是,随着唐朝完成统一,唐朝的皇位继承人争端也紧张起来。
唐朝建立的时候,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状态。所以唐廷需要器重武将。而李渊的嫡次子李世民是唐朝亲王的同时,还是军功集团的首领。所以,随着天下稳定,唐朝的局势发生变化: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复杂: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属于皇帝和军功集团的矛盾。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也有皇位争端矛盾。所以唐初局势比较复杂。
李渊和李建成都忌惮李世民。于是在李渊和李建成的合谋之下,李世民的势力遭到打压,李世民本身也面对被清洗的命运。李世民被打压的同时,李世民的部下也纷纷建议李世民应该绝地反击,不该坐以待毙。于是,李世民带着自己的部将搞出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李渊眼看局势对自己不利,也只好做出妥协: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没多久,禅位给李世民。
所以,唐朝在权力准备交接给第二代的时候,发生了变故:李世民改变了唐朝的皇位传承世系。
3、宋朝问题
本来华夏的传统,从西周以来就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模式。不过,这一点在北宋发生变故:北宋赵匡胤死后,宋朝没有册立太子,宋太祖也没留下遗诏。而赵光义因为势力大,所以直接继承皇位,而后还急匆匆改元,唯恐夜长梦多。
其实赵匡胤未必不考虑父死子继。只不过一开始需要扶持赵光义的势力来稳定宋朝。等到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赵光义的势力也做大。所以赵匡胤临终的时候,估计还纠结皇位传承问题。而在绝对优势加持下,赵光义取得了皇位,直接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的世系。
4、明朝问题
最后说明朝问题。
明朝的正统是朱标-朱允炆这一脉。当然说到这很多人说朱允炆本身也不是嫡长子。这其实就是思维僵化的体现:嫡长子是一个生态位。原先的嫡长子死了,排在后边的可以顺位继承。
朱标没能活过朱元璋就死了。朱元璋于是册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太孙这种情况还是很罕见的。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后,因为对藩王群体的恐惧,于是开始清洗。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来谋反。
其实本来朱允炆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因为朱允炆的一些错误决策,给朱棣争取了时间窗口。所以到了朱允炆在位三四年左右的光景,朱允炆被朱棣推翻。朱允炆下落不明,我个人认为朱允炆多半是死了。而朱棣则夺取了皇位。
而明朝的世系,也从原先的朱标一脉,变成了朱棣一脉。
5、结语
当然很多历史爱好者其实也隐约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并且尝试解释,还给出各种答案。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就是王朝初期,人心不稳,制度没能真正确定下来,利益集团也没有稳定下来,所以秩序经不起挑战。于是有了汉朝那样的政变,唐朝那样的兵变和明朝那样的武装叛乱。
当然,宋朝更多是赵匡胤在现实面前的一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