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他通过鸣条之战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史称“商汤革命”。商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深受儒家推崇,尤其因其改革与治国理念为后世所称道。
商汤的儿子太丁曾被认为是商朝的继承人,但关于其是否实际继位的历史记载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的君主身份只是存在于祭祀仪式中,并没有实际治国。
外丙是商汤的另一个儿子,也是太丁的弟弟。关于外丙是否继位的问题仍有争论,焦点在于太丁是否曾短暂做过君主。仲壬是外丙的弟弟,虽然他在位只有四年便去世,但他的统治同样存在争议。
太甲是商汤的孙子,他有一句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在位初期,商朝非常强盛,太甲任用著名的伊尹为辅佐,但由于太甲后期的残暴统治,他被流放到外地。不同的史料对此有不同的记载,其中一说认为伊尹自立为王,最终被太甲所杀。
沃丁是太甲的儿子,他在位时,伊尹去世。沃丁的在位年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19到30年之间。大庚是沃丁的弟弟,他的在位时间也存在争议,一些史料记载为5年,另一些则为25年。小甲是大庚的后代,他的在位时间从17年到57年不等,且以毫为都城,但关于毫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雍己是太戊的弟弟,他在位时,商朝出现了诸侯不来朝的局面,导致国家的衰落。太戊是小甲的弟弟,和他的治理年限一样,也有多个版本的说法,从15年到75年不等。太戊在位期间,商朝呈现大治局面,诸侯纷纷归附。
中丁在位时,做出了重要决策,将都城从亳迁到嚣,这是商朝第一次的迁都。外壬是中丁的弟弟,他的在位年数也有不同的记载,约为5到15年之间。河亶甲是中丁的另一位弟弟,他在位期间进行了迁都并征讨外族,但商朝的国力逐渐衰弱。
祖乙的在位期间,商朝迎来了复兴,曾进行过两次迁都。关于他在位的年数,古代史书有不同说法,一些记载为19年,另一部分则认为他在位了75年。祖辛是祖乙的儿子,也是商朝第15位君主,继位后由弟弟沃甲接任。
沃甲在位时间有不同说法,有的记载为5年,有的则为25年。祖丁是沃甲的侄子,在位时间同样存在争议,一些史料认为他在位了9年,其他则为32年。南庚是祖丁的堂弟,他在位时曾进行过一次迁都。阳甲是祖丁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商朝逐渐衰败。
盘庚是商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在殷墟的复兴被称为“殷商”,并开始了“行汤之政”,这一时期商朝曾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他的弟弟小辛在位时,创作了三篇文章来追忆盘庚。
武丁是商朝的杰出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商朝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进步尤为显著,三元合金的工艺以及琢玉工艺都在此时达到巅峰。然而,武丁也是商朝时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皇帝,殷墟出土的70%活人祭祀都发生在他的统治下。
祖己是武丁的长子,他的统治也受到争议,一些历史学者认为他在父亲武丁去世前就已经去世,而《史记》则称他被祭祀为高宗。祖庚是武丁的另一位儿子,在位时,他继续父亲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帝甲是祖甲的继任者,他实行了周祭制度,但在晚年由于王子间的争斗,商朝逐渐走向衰败。历史记载中提到帝甲生活奢华,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衰败。廪辛是祖甲的儿子,他的在位时间也有多种说法,一些史料认为他在位了6年,而《史记》中则未曾提到他具体的年数。
庚丁是商朝时期的一位有争议的君主,他的在位年数同样不一致,史书记载的年限从6年到31年不等。武乙是商朝的另一位君主,他因改革激怒了巫师,史书记载他最后死于雷击。太丁是商朝的君主之一,但《史记》中仅有简单的记载:“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
帝乙在位期间继续征伐东夷,导致国库空虚。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因专宠妲己和贪婪的统治而臭名昭著,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历史上关于商纣的暴政,尤其是“酒池肉林”的传说,虽广为流传,但近代学者认为这些可能是周朝政权为了政治需要而刻意编造的故事。商朝的历史,可能在周朝的史学家笔下经历了改写和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