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楚汉之争,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一段历史。项羽为何最终失败,刘邦又是如何夺得天下?常见的解释大多集中在性格与用人上:项羽性格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范增的建议,最终失去了良机;刘邦则善于用人,有“初汉三杰”和陈平等智囊辅佐,处事灵活。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虽重要,却并非根本原因。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一个细节,它反映了双方的底线。
在广武山对峙时,汉军切断了项羽的粮道,使他陷入困境。项羽竟然抓住刘邦父亲作为人质,将其放在高大的祭器里威胁刘邦,说若不服从,他就要烹煮刘父。令人意外的是,刘邦不慌不忙,反而笑着回应:“当初起兵反秦时,我们曾一同受命于楚怀王,又结拜为兄弟。如此说来,我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真烹煮我父亲,请别忘了留一杯汤给我尝尝。”项伯见状劝道:“天下大事尚未定,为了天下百姓不顾个人生死,杀了刘邦父亲也无济于事,只会带来更多祸患。”项羽最终听从劝告,没有下此狠手。
刘邦那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流传至今,也正是体现了他低于常人的底线。在封建社会的天下争夺中,往往决定胜负的不是谋士众多、天时地利,而是谁的底线更低。曹操才华横溢,身边谋士如云,但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说明单凭才智和谋略并非决定性因素。历史上有才华卓越、谋士众多而未能称霸的人不计其数。
刘邦低底线的特性,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例子。鸿门宴上他能机智脱身;在保全自身时,他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将子女从马车上踢下。这种求生意志,使他在七年间迅速获得天下,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当然,这种“低底线”的策略并非值得推崇,但却是刘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