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和明朝都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各自延续了两百多年。这两个朝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重文轻武,对文人格外看重,而对武将则十分警惕和轻视。比如,当文臣与武将同级时,武将必须向文臣行礼,因为朝廷规定,武将即便职位与文人相同,地位也要低一级。武将的功绩不是通过读书获得的,所以自然容易受到文人的轻视。 先看看宋朝。宋朝特别重文轻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赵匡胤本人出身于武将,他是通过军事手段夺取皇位的。为了防止手下武将将来再夺自己的江山,他在掌权后迅速收回了所有武将的军权。随后,他又想到了更长远的防范措施:提升文人的地位,从而限制武将的权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宋朝出现了很多文人带兵的例子。 例如,范仲淹不仅是著名文学家,他在边疆镇守时也能有效震慑敌人。辽国人只要听说他在守边疆,都不敢轻举妄动。再比如苏轼,他文学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考中榜眼,虽然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但担任地方太守时,也肩负着带兵保卫地方的责任。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同样是文人出身,却带领兵马与蒙古人作战,表现出极强的军事才能。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意识到了“武将可能篡位”的危险,但他的做法比赵匡胤更激烈。赵匡胤只剥夺了军权,而朱元璋则直接铲除潜在威胁,将身边很多功臣兄弟全部清除。这导致建文帝时期缺乏强有力的武将,无法有效抵抗朱棣的进攻。不过,当时也出现了文人保卫建文帝的例子,例如山东的进士出身将领铁铉,他顽强阻挡朱棣,使其无法直接攻入济南,只得绕道南下。 明朝中期,皇帝朱祁镇亲自带兵打仗,却被蒙古人俘获。在这危急时刻,于谦顶住压力,带领北京城内有限的士兵击退了蒙古人,并拒绝了敌人的任何要求,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明朝晚期,文人带兵的情况更加普遍,如辽东总督熊廷弼、孙承宗以及蓟辽总督袁崇焕,都是文人出身,同时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堪称文武双全。 那么,为什么皇帝更愿意用文人带兵呢?原因很简单:文人讲道理、受儒家思想影响,心中视皇帝如父,因此不容易篡位。他们忠诚守法,自古篡位的文人极少,而武将往往更具野心。统治者正是利用这一特点,让文人管理军队,以确保政权稳定。例如晚清的曾国藩,即便拥有极大权力,也始终服从慈禧太后,充分体现了文人生性忠顺的特点。因此,重文轻武不仅是宋、明两代的显著政治策略,也是皇帝稳固政权、防止武将篡位的重要手段。